“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巡讲活动是中国科学院牵头发起,中宣部、科技部、教育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等6部门共同主办的高层次科普活动。学校抢抓举办“光电子学前沿与技术进展”技术科学论坛的难得机遇,于4月28、29日下午,诚邀中科院刘盛纲院士、沈学础院士莅临我校主题巡讲。两场报告会分别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高明教授,副校长张进明教授主持。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四大战略方向相关学院、2011学院、机械学院、信息学院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代表近二千余人,在江浦校区大礼堂聆听了报告,分享科学带来的智慧。
刘盛纲院士报告会以表面等离子体增强电磁辐射为主题,向大家介绍了一种基于电子学和光子学相结合的新辐射机制——太赫兹。从1991年起,刘院士就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国太赫兹科学的发展,是国际红外毫米波与太赫兹波领域最高奖-K.J.BUTTON奖获得者。他主持召开的“深圳国际先进科学技术会议”具有极高国际声誉,被公认为太赫兹领域的“Gorden Science Conference”;领衔创建的太赫兹网站,已与美国、欧洲、日本三国并列成为世界太赫兹科学技术四大专业网站之一;主导创办的国际太赫兹在线杂志《Terahertz Science and Technology》也是国际上第一本太赫兹科学技术专业杂志。“太赫兹(Terahertz)是指频率在(0.1-10)THz或(0.3-30)THz的频率波段。……他被公认为下一代IT产业的基础,实际上新一代以太赫兹为基础的产业已经逐步兴起。”刘院士从太赫兹的研究背景娓娓道来,向大家全方位展示了太赫兹这一科学现象的神奇魅力。报告过程中,刘院士还向大家生动介绍了太赫兹的研究意义,美国、欧洲、俄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在太赫兹科学技术方面的重大支持项目和最新研究动态,太赫兹在天文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中的重要贡献及应用等丰富内容。
沈学础院士长期从事凝聚态光谱及其实验方法研究,取得了大量开创性成就,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并于2006年获得世界电磁波科学界最高奖“巴顿奖(Button)”, 该奖由英国皇家科学院组织评审与颁发,通常每年只奖给一位在红外线及毫米波研究领域作出原创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被誉为该领域的“诺贝尔奖”。自奖项设立以来,全球范围内的获奖者仅十余人。作为著名红外物理学家,沈院士提出并首先实现光调制共振激发谱、高压下调制光谱、带间跃迁增强与诱发回旋共振,使一些弱固体光谱现象观测成为可能。报告会上,沈院士将电子比喻为能干,奇异,而又聪明和调皮的精灵,从电子的发现历史、电子的基本概念、半导体中的电子、电子的波粒二象性等基本知识入手,结合自己的科学生涯和研究成果,将大家引入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电子很调皮,因为它们总是走弯弯曲曲的道路,而电子又很聪明,它们总能找到回家的道路”,由此沈院士希望大家一定要有理想、有目标,只有这样才会坚守正道、殊途同归,实现自己的个人梦,最终共同构筑伟大的中国梦。
两场报告会精彩纷呈,在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向在场师生们形象展示了学术大家们儒雅睿智的气质风貌、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和勤勉顽强的钻研精神。让在场师生感动的是,81岁高龄的刘院士不顾身体不适,从始至终都坚持站立着为大家讲授,这种敬业精神,化作对学生们的谆谆教诲,如高山流水,永润师生心田。沈院士克服家境困难,孜孜不倦奋发学习,在德国马普研究所,废寝忘食专心科研的人生经历,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教育意义。
在互动交流环节,在场师生踊跃提问。一位教师问刘院士:“日本在太赫兹技术及应用上的情况如何?他是如何解决接收和发射终端的问题”。刘院士对这位老师的问题给予高度肯定,并详细解读了目前日本太赫兹的技术应用情况。一位本科生问沈院士:“您对我们青年大学生在做人做事方面有什么意见及建议呢?”沈院士意味深长地说:“如今年轻人的成长环境与以前相比,相当优越,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青年人的意志力和坚韧性。大家要在生活中、学习中主动找苦,乐于吃苦,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独立、学会关心,实现自身成长。”还有不少学生就本科生、研究生如何开展科研,太赫兹、混沌电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问题向两位院士进行咨询。让科学流行起来。聆听报告的师生们纷纷表示报告十分精彩,极大地浓郁了学校的学术氛围,启迪了师生的创新激情。
附院士简历:
刘盛纲 院士
安徽肥东人。195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国际红外毫米波与太赫兹波领域最高奖-K.J.BUTTON奖获得者,第六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1986年至2001年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IEEE Fellow,美国MIT电磁科学院院士,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会议国际组织委员会成员,K.J.Button奖国际委员会成员。多次受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为诺贝尔物理奖提名人。曾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真空电子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电子科学技术学科”组第一召集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主题专家组成员。2006年“国际红外与毫米波-太赫兹会议”荣誉主席。受聘为美国、德国、英国、韩国、意大利等国的大学杰出客座教授和客座教授,1994年作为中国大学校长代表团团长率团访问英国。
刘盛纲教授是本领域国际、国内公认的学术领导人。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数百次被国内外同行引用,取得了大量开创性成就。共著书四部:⑴《微波电子学导论》(获电子部优秀教材特等奖及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⑵《电子回旋脉塞及回旋管的进展》;⑶《相对论电子学》(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⑷《刘盛纲学术论文集》。其中《相对论电子学》及《微波电子学导论》被公认为本领域的经典著作并已被推上国际互联网。刘盛纲教授30多次荣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奖。全国劳动模范,1985年荣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及“五一”劳动奖章,两次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9年荣获陈嘉庚信息科学奖。2003年荣获国际K.J.BUTTON奖,是我国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从1991年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国太赫兹科学的发展。2005年11月,受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委托,作为会议执行主席组织并主持召开了以“太赫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为主题的第270次香山科学会议,这次会议是我国太赫兹研究发展的一个里程碑。2006年成功筹备、创建了“深圳国际先进科学技术会议”,并于2007、2009年和2011年分别成功召开了两次会议,该会议已取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被公认为是太赫兹领域的“Gorden Science Conference”。还创办了我国太赫兹网站(http://www.thznetwork.org.cn),该网站已成为世界太赫兹科学技术四大专业网站之一(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并于2008年创建了国际上第一本太赫兹科学技术专业杂志--国际太赫兹在线杂志《Terahertz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沈学础 院士
江苏溧阳人。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81年任红外物理研究室主任,1985年至1989年任中国科学院红外物理开放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9年至1993年任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3年起任该室学术委员会主任,2001年起兼任复旦大学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兼任国际红外毫米波和太赫兹系列会议国际组织委员会委员和国际杂志“固态通讯”编委。并担任多种国际学术团体与刊物的领导职务。
主要从事固体光谱及其实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提出并首先实现光调制共振激发谱、高压下调制光谱、带间跃迁增强与诱发回旋共振,使一些弱固体光谱现象观测成为可能。首先观察到半导体晶体中新一类局域化振动模,发展了固体中杂质振动的理论;发现半磁半导体中 d电子和 p电子态间杂化;首次测定塞曼杂化态波函数的混合与重组;最先观测到和测定GaAs调制掺杂多层结构的量子化能级,实验揭示了这种结构可形成超晶格和量子阱;研究硅光热电离光谱灵敏度数量级的提高,成为目前超纯材料浅杂质研究检测的主要方法之一,观察到硅中新施主中心和多条与杂质高激发态相关的谱线。关于InGaAs/GaAs中两类超晶格电子态共存、nipi结构光生载流子的长寿命等研究也有一定意义。现主要致力于单个纳米小量子结构光谱,电子态、微观互作用及其操控等研究。
主要著作有《半导体光学性质》,2003年再版《半导体光谱和光学性质》。论文被国外引用500多次,包括编入教科书、手册和专著。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2006年荣获世界电磁波科学界最高奖“巴顿奖(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