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文件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政策文件正文
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意见
阅读次数:添加时间:2012/10/15 发布:管理员

(2011年5月18日)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最新要求,切实加强科技进步与创新,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根据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的决策部署,现就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意义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关系江苏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明显加大,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加快转变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大势。“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胡锦涛总书记殷切希望江苏继往开来,坚持“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并明确提出“六个注重”的新要求,强调要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加强自主创新。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突出,能否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依靠科技的力量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经济强省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到“两个率先”的进程。针对“十二五”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省委、省政府在明确提出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基础战略的同时,把创新驱动提升到战略层面,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进一步强化了创新发展的鲜明导向。各级党委、政府务必从全球的视野、核心的地位、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意义,举全省之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使创新真正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先机、掌握主动。
  (二)把推进科技创新工程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全省上下坚持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和全民科学素养明显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科技支撑和引领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科技进步与创新正处于活跃期。在新的发展阶段,全省上下要进一步明确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目标和内涵,按照系统化安排、项目化落实的要求,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工程,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瓶颈,构建有利于解放科技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创新国际化,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确保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部署落到实处,实现重点突破,取得预期成效。
  二、明确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三)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创新型省份,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以科教和人才为重要支撑,着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创新,着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着力完善有利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富有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大幅度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四)奋斗目标。到2015年,力争在“十一五”基础上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两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5%,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5%以上,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达400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以上,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五)重点任务。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组织实施“六大计划”,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实现重点突破。
  ——高新技术攀登计划。针对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问题,实施一批重大自主创新项目,突破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获取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原创性成果,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端产品,努力抢占产业科技制高点。到2015年,国际PCT专利超过1000件,主要产业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高新技术产业“双提升”计划。实施一批科技创新专项,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培育一批千亿元级、百亿元级特色产业集群和基地,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层次,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以上。
  ——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深入实施自主创新“双百工程”,集成国家、地方及社会创新资源,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到2015年,在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培育100家以上产值超百亿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创新型园区建设计划。明确高新园区新的发展定位,建立科学的考核导向,引导和推动高新园区加快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努力成为自主创新核心区、转变发展方式先行区、新兴产业先导区、科学发展示范区。到2015年,全省高新园区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授权发明专利达100件以上。统筹推进各类科技创业园和科技产业园建设,使之成为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
  ——民生科技促进计划。适应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积极推进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实施科技社区创建行动、民生科技促进行动、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民生科普进社区行动,开展科技应用示范,显著提升科技对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支撑作用,让人民群众真正从科技进步与创新中得益受惠。到2015年,建成10大民生科技示范工程,突破100项重大公益性关键技术,推广应用200项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
  ——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围绕重点产业和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大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以及具有战略眼光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并强化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出成果。到2015年,引进100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团队、200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重点培养1000名科技企业家、4000名中青年创新型科技人才,选派10000名教授、博士到企业和基层服务。
  三、着力推进重大技术研发和突破
  (六)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研发。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组织实施高新技术攀登计划,在新型光伏电池及系统、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高性能战略材料、大品种创新药物、新型节能装备、物联网核心器件及应用系统等重点领域,推进重大产业技术研发,攻克一批重要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先进技术储备,努力满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科技需求。紧扣产业链重要节点,遴选若干关联性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共性技术,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争取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进展。积极引进高端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争取在掌握优势产业核心技术、前沿先导技术、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七)培育未来创新发展的技术优势。面向国际科技前沿、江苏战略需求与未来产业发展,在干细胞、微纳制造、系统生物、云计算、高温超导、数字农业等高技术领域超前部署,统筹各类科技计划,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前瞻性技术研发项目,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主动融入国家创新战略,积极争取国家创新资源,促进应用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的紧密衔接,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泛应用前景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提升”计划,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加快向产业转移和转化。集成各类产业技术发展资金,组织实施产业科技重大专项,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及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产业带动性强的战略整机或产品系统,加快重大创新产品的应用示范,建设一批支撑产业持续创新的重大科技平台及研发与产业化基地。超前部署膜材料、清洁能源、纳米科技、超导材料、机器人等先导性新兴产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带动性强的战略产品,形成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的创新源。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紧紧抓住研发、创意设计、商业模式创新、销售服务等重点环节,推动高技术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向研发和服务两端延伸。
  (九)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向高端环节攀升。全面推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着力培育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工程机械、数控机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等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产业集群,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研制一批重大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形成一批重要专利群,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重点突破核心装备、关键材料和核心器件等高附加值环节,提升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运用数字化设计、绿色制造等新技术,大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节能减排和信息化水平。
  五、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十)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瞄准世界一流水平,遴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优势、较强创新实力、具备发展潜质的骨干企业,采取“一企一策”方式,加快培养具有国际眼光、战略思维的创新型企业家,支持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企业实验室或科学家工作室,集聚国际顶尖人才和团队,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技术条件和研发水平的重大创新平台,掌握一批产业级重大原创性技术成果,造就在国际上影响行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创新型领军企业主动介入国际研发分工、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更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发展。
  (十一)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努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需求、研发投入、技术开发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技术研究院,支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鼓励支持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开展技术创新,努力实现从一般产品应用开发走向自主创新、从面向自身发展转向引领行业发展。引导企业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紧密结合,开展产品形态创新、商务模式创新、组织模式创新。实施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示范推广工程,进一步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六、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园区
  (十二)推动高新园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实施创新型园区建设计划,引导高新园区着眼自主创新,着力集聚创新资源和高层次人才,加快研发和转化先进科技成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内生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根据各地实际和发展基础,按照专业化、特色化、集约化的要求,明确各园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有针对性地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园区做强做大主导产业,抢占产业技术创新和发展制高点,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进一步推动海内外创新资源进入高新园区,重点建设好10个集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为一体的创新核心区,使之成为园区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建设省级高新区,推动符合条件的省级高新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引导高新园区与沿海和苏北地区加强合作,通过挂钩支持、共建分园等方式,实现空间拓展、协作共赢。
  (十三)统筹推进科技创业园和科技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我省科教优势,引导相关高校集成创新资源,扎实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强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园区的合作,充分发挥连接上游科学研究与下游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纽带作用。围绕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突出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特色鲜明的要求,加快规划建设科技产业园,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园,使之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重要基地。加快提升留学生创新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创业园等建设水平,大力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创办高科技企业,催生一批高科技新业态,重点建设一批规模大、功能完备、海外人才高度集聚的国际创业园。
  七、切实加强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
  (十四)发挥科技对改善民生的促进作用。实施民生科技促进计划,积极打造民生科技,围绕感知健康、绿色建筑、公共安全、智能交通、防灾减灾、水环境综合治理、科技强警等重点领域,着力开展先进技术攻关,显著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和集成创新能力。大力创建科技社区,围绕智慧生活、平安生活、低碳生活,建设以“新知识普及、新技术示范、新产品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三新”科技社区,并成为民生科技成果的展示区、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区和科技惠民的先行区。坚持科技引导、改革创新和实验示范,建设一批主题突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十五)强化农业技术集成与创新示范。推动科技资源和成果向“三农”倾斜,以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实施粮食丰产、设施农业、科技富民强县、新农村建设、农村科技服务行动,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生物农业,加强品种创新,开展优质高产多抗农业新品种联合攻关,重点育成一批主要农作物、蔬菜园艺及畜禽水产等新品种,建立稻麦生产良种化、机械化、精确化、可持续技术体系。加强农产品生产、食品全程质量安全控制、食品安全质量检测等技术集成示范,形成从“田头”到“餐桌”双向全程质量安全技术体系。开展秸秆等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污水及垃圾处理、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等技术集成示范,建立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新模式。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加快全省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网络建设,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完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十六)提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科技水平。按照建设绿色江苏和生态省的要求,在污水深度处理、大气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防治、土壤污染修复、固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药化肥污染防治、环保新材料研发、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等方面实施一批科技计划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建设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切实提高环境质量,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积极开展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加快建立符合省情特点、产业发展方向和污染防治需要的地方环境标准体系。着力构建设备和技术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控平台,及时准确反映生态环境质量和变化趋势。开展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重点开发一批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推广应用一批共性技术,保证节能减排工作顺利推进。
  八、全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十七)面向创新创业实践育才引才。大力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进计划,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组织实施十大人才工程,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培养造就一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进一步组织实施“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支持高校联合企业布局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重点学科和研发机构,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深入开展招才引智工作,培育国际化引才活动品牌,着力引进海外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整合人才、项目经费,大力引进创新团队,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组团创新创业;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市县区、开发区和企业)联合引进和使用海外人才。
  (十八)加大高层次人才政策创新力度。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四级人才发展统计体系,进一步强化对人力资源投资占GDP比重、人才贡献率等指标的考核,逐步完善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完善有利于发现、选拔、使用人才的体制机制,完善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考评体系,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政策,提高科研项目经费中人才培养引进的支出比例。打破制约创新与创业的政策壁垒,促进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人才互动交流,从高校院所选派教授、博士到企业、基层服务,吸引人才到企业建立工作站;选聘优秀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建设“人才特区”和国家人才基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优质服务,使之成为高端人才密集区、创新创业人才首选区,构筑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区域发展优势。加快建设人才公寓,积极改善高层次人才生活条件。
  九、积极构建科技创新工作新格局
  (十九)优化区域创新体系空间布局。立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创新基础,深化创新工作部署,加快实现苏南创新提升、苏中创新跨越、苏北创新突破,整体加强科技进步与创新。深化南京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支持南京建设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开展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氛围浓厚、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区域。加快建设沿海科技走廊,广泛集聚创新资源,推动苏中和沿海地区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物流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苏北地区建设一批特色创新基地,支持苏北与苏南共建科技园区,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规模,努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二十)规划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按照“深化改革的先行区、创新驱动的引领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的目标定位,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以体制机制突破为动力,以集聚创新资源为重点,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显著提升内生发展能力,努力把苏南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经济集聚区,带动全省创新型经济加快发展。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编制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组织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苏南各市负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年度目标和政策措施,加快启动建设,争取早日纳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布局。到2015年,苏南地区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
  (二十一)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强化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导向,激励自主知识产权大量涌现。全面推行我省地方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大力提升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争取大中型企业均拥有发明专利。加大对创新成果获取知识产权的扶持力度,促进创新成果及时形成相应的知识产权。强化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核心技术转化的支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专利的转化。鼓励企业之间组建技术联盟和知识产权联盟,共同转化知识产权成果,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和成果转化的群体优势。加强知识产权创业园、软件园、植物新品种试点示范基地、特色版权产业区等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大力吸引海内外科技人才利用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创业。实施技术标准专项,加强重要技术标准研制科技攻关,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高校院所和行业协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二十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完善跨地区执法协作机制,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深入开展知识产权预警工作,以新兴产业为重点,定期发布相关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发展态势报告,对知识产权侵权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知识产权争端的事件提出预警,及时控制和组织应对,并指导企业有效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健全维权援助机制,帮助市场主体依法应对知识产权侵权纠纷;鼓励引导企业、行业和地区之间建立知识产权维权联盟,推动市场主体特别是外贸企业和中小企业依法联合维权。
  十一、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二十三)加大重点领域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在总结南京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科技体制改革试点省份建设,着力破除影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推进高校院所科研体制改革,创新组织形式,加强以应用和产业化为导向的评价考核,引导科研活动更好地面向实际需求。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制度,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创新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评价机制,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持续大量涌现。健全技术转移机制,加快建设面向国内外的高水平技术转移平台,鼓励支持我省高校普遍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和专职服务队伍,畅通转移渠道,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十四)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重点发展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产学研各方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整合创新资源,联合开展攻关,实现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产业层面的有机衔接;引导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共建高水平的重大研发载体;建设跨国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区域性技术合作平台,为企业参与国际研发分工、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提供支撑;鼓励企业设立由高层次人才领衔的各类新型产学研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企业介入高校院所早期研发,构建利益共同体,形成合作长效机制。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在全省集中力量建设20个以上产学研合作创新密集区。促进产学研资源向苏北地区集聚,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建设一批新型产学研共建的研发机构。依托高校院所、创新型骨干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和网络化水平。
  (二十五)提升开放创新能力和水平。发挥开放大省优势,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获取和利用海外创新资源的渠道。支持外资研发机构发展,吸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落户江苏,加强与外资研发机构的合作,促进外资企业技术溢出。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鼓励支持企业到海外建立或兼并研发机构,就地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着力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国际合作联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参与制定国际技术标准,努力提高我省开放创新能力以及在相关技术标准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二十六)推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积极争取开展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省建设,创新体制机制,突破瓶颈障碍,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实现政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长。不断增加各级财政对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的投入,确保科技经费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充分发挥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投资保障和风险补助等方式,推进地方设立引导资金,吸引境内外股权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投资机构在我省开展创业投资业务,尽快扩大创业投资规模,到2015年达2000亿元。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稳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交易、科技企业债券、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工作。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全面推进国家高新区开展国家股份代办转让系统(新三板)试点;启动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以创业板、中小板为重点,为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上市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发展新型科技金融组织,探索建立一批科技担保公司、科技保险公司,推进有条件地区设立科技支行,扩大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范围。
  十二、努力为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二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创新型省份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认真研究重大问题,制定落实政策措施,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和科技创新工程有力有序有效实施。坚持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科技创新工作,完善市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加快健全以科技进步与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明确目标要求,谋划思路举措,密切协调配合,形成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十八)抓好协同整合。制订完善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和举措,加大执行力度,简化手续,规范操作,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套,形成全省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的政策合力和叠加效应。加强科技管理创新,整合并优化配置全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全社会创新资源,促进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创新载体的大型仪器设备和技术服务实现开放共享。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重大自主装备首购首用等政策的落实。管好用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财政科技投入经费,并实行集成联动,引导金融资本、创投基金、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实施科技创新工程计划和项目,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
  (二十九)发展创新文化。进一步树立创新理念,弘扬“三创”精神,积极倡导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大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创新、敢于竞争、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创新文化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创新型省份中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伟大实践中来,夯实推动创新发展的社会基础。加强对重大科技成果、典型创新人物、创新型企业的宣传,加大对创新创造者的表彰奖励力度,在省科学技术奖中增设省企业技术创新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使江苏真正成为创新创业创优的热土。

Copyright © 2015-2017 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旧版回顾] 官方微信 QQ咨询
地址:江苏南京中山北路200号总共访问: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 025-83587903 邮件:sicam@njtech.edu.cn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