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下午,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学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拉开帷幕。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求发,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卢雍政,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卫,全国学联主席刘凯,竞赛评委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经过四天紧张激烈的现场答辩和专家评审,我校作品从全国432所高校的1100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以1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的团体总成绩在432所参赛高校中名列第十一位,确保了发起高校的地位,首度捧得“优胜杯”,再创新的辉煌、实现新的跨越。
在激烈的竞争中,由徐炎华老师指导,环境学院朱骏、施向荣同学的作品《含盐有毒有机化工废水新型高效处理技术及装置》荣获一等奖。荣获二等奖的四件作品则分别是:韦萍和姜珉两位老师指导,生工学院李建同学的作品《利用秸秆原料制备PBS类生物可降解聚酯》;黄和老师指导,生工学院李娟同学的作品《基于代谢组学新方法调控新型功能因子花生四烯酸的高效生物合成》;巩建鸣老师指导,机械学院秦晓燕同学的作品《液化石油气球罐综合评定系统》;姚成老师指导,理学院关广利、孙夕玉同学的作品《有机硅树脂水性化技术》。凌祥老师指导、机械学院杨新俊同学的作品《高功率LED灯相变脉动热翅板散热器》荣获三等奖。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江泽民同志题写杯名,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性竞赛活动,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中层次最高、规模最大、也最权威的盛会,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竞赛。自1989年创办以来,“挑战杯”影响日益广泛。参赛的内地高校从首届的52所增至本届的1000余所。20年来,累计逾200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挑战杯”赛事,在历届获奖者中产生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本届比赛自去年正式启动以来,经过层层选拔,共有31个省区市的近2000件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等三大类别,囊括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数理、生命科学、能源化工、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和管理等11个门类)获得全国竞赛资格,经过预审,432所高校的1106件作品、港澳地区15所大学的53件作品入围终审决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接受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百余名来自非高校各领域专家的“最终评判”。
一直以来,我校以优秀的成绩位列“挑战杯”发起高校,这是我校学生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证明,向“挑战杯”冲刺、向科学高峰攀登已成为我校一届又一届优秀学生的梦想。学校高度重视“挑战杯”的参赛工作,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高明教授多次作出指示,要求校团委和相关部门积极做好本届竞赛的备战工作,高副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决赛作品的校内模拟答辩,认真仔细地听取参赛选手的答辩陈述,并和众多指导教师一起随时提问,帮助选手不断完善作品。全国终审决赛开幕前,高副书记早早就来到北航指导和鼓励学生。副校长乔旭一直关心着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多次了解“挑战杯”的备战情况,并对学生作品的修改完善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决赛期间,恰在北京参加会议的乔副校长亲自来到北航,关心并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进行答辩。校领导的关心、重视和鼓励不仅为赛事的备战工作提供了正确的领导和坚实的保障,更像阵阵暖流温暖着每一位参赛选手的心,使他们激情澎湃而充满自信。
优异成绩的取得和所有指导教师的默默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整个参赛作品申报、完善和答辩的所有阶段,指导教师们对参赛作品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们为作品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极具针对性的修改意见,他们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帮助学生对参赛作品展示的各项细节进行具体细致的修改;竞赛期间,正在国外的徐炎华教授、巩建鸣教授和凌祥教授,纷纷通过国际长途电话和电子邮件了解、关注比赛进程,仔细解答参赛同学遇到的专业问题;黄和教授、韦萍教授、姚成教授也时刻关注赛事信息,和参赛同学保持联系,要求参赛同学要认真对待评审专家所关注的每一个细节。理学院俞斌教授虽然不是指导教师,但一经参加校内模拟答辩后,就密切关注作品的修改和完善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为了做好参赛工作,许多老师和同学都克服自身困难默默奉献着。理学院关广利同学7月份已经毕业,为了及时参加校、院两级模拟答辩和全国终审决赛,在外地工作的他多次向公司请假,有时为了进一步实验的需要,甚至连续请假一星期泡在学校的实验室里,所在公司领导都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在“挑战杯”决赛阶段,环境学院分团委书记王飞老师将对生病孩子的挂念藏在心中,全身心投入到对参赛同学的赛事指导和后勤服务中,直至比赛结束才向大家流露出对年幼孩子的牵挂之情;生工学院分团委书记冯杨阳老师、机械学院分团委书记王敏老师、化工学院分团委书记郭伟老师、理学院分团委副书记崔锐博老师在京期间,积极奔走在各参赛展位之间,帮助参赛同学详细了解参赛信息,配合校团委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
第十一届“挑战杯”已经落幕,但它带给每一位参赛选手强烈的创新激情却始终在涌动,带给每一位团工作者对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始终在继续,带给全校团员青年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成才思考和实践探索始终在延伸。(校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