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化学传奇 激励源头创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姚建年院士莅临我校指导工作 校长黄维院士出席座谈会
2015年4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姚建年研究员访问我校,并莅临座谈会、指导工作。校长黄维院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先进材料研究院副院长黄岭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先进材料研究院副院长董晓臣教授、江苏省柔性电子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王建浦教授,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范曲立教授以及先进材料研究院学术骨干、研究生代表出席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姚建年院士称赞先进材料研究院(海外人才缓冲基地)创新团队——IAM团队聚集了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致力于多学科交叉创新的杰出青年学者,成绩显著、成果丰硕,他相信IAM团队未来的发展无可限量、并期待IAM团队在有机/生物光电子、柔性电子等领域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随后他详细阐述中国化学在海内外学科与创新格局、以及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为青年学者鼓劲加油。他指出,在学科发展方面,根据 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显示,中国仅化学与化工学科独占鳌头,超越世界平均水平;在科技创新方面,自2009年始,我国化学领域的论文发表量成功逆袭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在产业发展方面,化学与化工产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5以上,凸显化学化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中可见,中国化学是与国际差距最小的学科之一,化学学科之繁荣、化学产业之发展,对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化学工作者应感使命光荣、信心倍增。
他进一步指出,虽然化学发展迅速、成绩可圈可点,但目前仍缺乏源头创新,正处在由量变呼唤质变的重要历史关口。他号召在座的青年学者,应站在源头创新的潮头上。他饶有兴味地说:“何为站在潮头?站在潮头则意味着你处在最接近海浪的地方,海浪打过来的时候,你的裤腿必须是最早被打湿的。而不是人云亦云、跟风而上,那样的话,时机已经晚了。”他指出,源头创新需要有一定的智慧,更需要勇气。他希望青年学者能做更具挑战性的创新工作、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取得更大突破。
关于如何进行源头创新,姚建年院士在《新型有机光功能材料的尺寸效应研究》中,回顾了自己的科研历程、分享其开拓新方向的化学传奇。学术报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有机半导体纳米结构中的激子扩散、能量转移等光物理过程与纳米结构之间的内在关联,探索有机半导体光电性能的纳米尺寸效应,并最终应用于有机半导体纳米光波导、激光器和集成光路。
校长黄维院士在致辞中,对姚建年院士向广大后学分享精彩创新故事、化学传奇历程致以真诚感谢,并指出,姚院士及其科研团队走出了一条原始创新、源头创新之路,非常值得学习与借鉴,团队的青年老师得以领略大师风采、体悟大师之路,将对他们未来的科学生涯及学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非常赞同姚院士关于国家科技发展、以及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的基本判断,进一步指出,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在科技创新、技术革新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中国化学发展,更是一马当先,相信假以时日、中国化学定能在若干领域引领世界。因此,中国学者应建立绝对的学术自信,在中国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万马奔腾的氛围下,勇立潮头、进行原始创新、源头创新,把中国的科技事业推向新的高峰。他最后希望,姚建年院士能常来新利18彩票 指导工作,为先进材料研究院——南工“海外人才缓冲基地”,进行化学、材料、物理、生命等多学科交叉创新、不断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不断创造新的业绩、发展成为中国科技创新重镇,把脉导航、指引方向!
座谈会上,先进材料研究院霍峰蔚教授、王建浦教授、黄岭教授、董晓臣教授,以及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范曲立教授,分别在多孔配位聚合物复合材料、有机光电器件与物理、稀土上转换发光调控及应用、生物光电子、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在生物医学成像中的应用研究等领域,进行了工作汇报,物理、化学、电子、生物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成为报告的主旋律,体现了青年学者积极投身源头创新的科学热忱。(图文:先进材料研究院;校对: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