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举办“英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解读”讲座

时间:2015-05-16 来源: 作者: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摄影: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编辑: 上传:李雨秋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5月13日下午1:30,在文科楼633会议室内,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特邀南京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专业教授、博导肖锦龙来我校做题为“英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拜厄特《占有》的去理论化阅读”学术报告。外语学院一百多名师生出席了活动,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副书记佴康主持了报告会。

讲座伊始,肖锦龙教授首先对英国后现代主义作家拜厄特的生平做了简单的介绍。他表示,拜厄特作为英国现当代的代表作家,她的《占有》更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之作。这也是为何选取拜厄特的《占有》作为本次讲座的分析素材的缘由。随后,肖教授指出对文学作品的去“去理论化阅读”是目前学术界最具前沿性的研究主题。近60、70年,在文学研究领域,研究者大多选取的是理论阐释性批评方法,即把文学作品当作例释证明现有的理论观点。然而对于理论的过度阐释导致了文学作品解读中“理论先行”现象的出现,反而忽视了对作品内容本身的阅读。20世纪后期,学术界提出了“理论危机,应回到作品本身”的反理论转向。直到今天,文学作品解读中的去理论化阅读仍然是国际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

接下来,肖锦龙教授对目前学术界已有的四种解读拜厄特《占有》的观点及其利弊逐一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于如何去理论化阅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肖教授认为,要想真正地走进文学作品当中,首先要从作家本身入手,在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生平经历中,探索作家的创作倾向,换言之,就是体会作家真正想写的内容是什么;其次,通过通读该作家的作品,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创作模式。以拜厄特的《占有》为例,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作家拜厄特反对个人的“华而不实的真诚”,强调寻求坚固的社会性的真理观念。因此在拜厄特的写作模式中,没有选择以往注重表现个人、自我一致性的小说形式,而是选择了更具有启示性、历史性的讲故事的创作方式。《占有》的副标题“罗曼斯”及内容上以“故事套故事”的呈现形式都可以体现作家拜厄特的创作模式。

在长达90分钟的讲座中,肖锦龙教授频频引经据典,运用生动活泼的案例,对拜厄特的《占有》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为我院学生了解和阅读英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肖锦龙教授结束了当天报告的全部内容。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副书记佴康老师根据肖教授的讲座内容,也对在座的同学提出了三点殷切期望。她希望同学们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要学会从文学本身出发,深入挖掘文学作品自身想表达的内容,细心品味经典;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要学会尝试贴合真心,抒发真情实感,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在文学研究的实践中,要学会“小题大做、见微知著”的钻研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研究态度。(图文: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校对:李雨秋)

附:肖锦龙,男,甘肃定西人,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为:英国文学、西方当代文学理论批评。获北京师大中文系中文系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和英国沃尔克大学比较文学理论硕士学位。赴伦敦大学法语暨比较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获北京师大比较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甘肃省“333”、“555”科技人才培养工程人选。法国阿尔多瓦大学客座教授。曾首次赴美、英、法等地学习交流。共出版专著3部,编著4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被国际、国内权威期刊转载17篇。论文专著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两项,三等奖四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项目,江苏省社科项目各1项。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