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亚太生物与化学微流体会议”APCBM2011科技学术会议在宁召开

时间:2011-05-30 来源: 作者: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摄影: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编辑:龙建 上传:龙建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5月26-27日,由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利18彩票 及德国美因茨大学主办,微楷(大连)有限公司、中国化信协办的第2届“亚太生物与化学微流体会议”APCBM2011科技学术会议在宁召开。德国美因茨微技术研究所研发中心负责人、德国美因茨大学Holger Löwe教授担任组委会主席,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利雄教授担任组委会副主席。

微流体技术开展于20世纪90年代,是涉及物理、化学、化工、生物、材料、微电子以及微机械加工等诸多领域的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代表该技术应用的高水准的国际会议——APCBM(Asia-Pacific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Microfluidics Conference)之宗旨是,为全球专家、学者就微流体技术在生物和化工中应用研究等问题的深入探讨提供平台。该会议第一届于2009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召开,此后定为每两年召开一次,2009年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利雄教授通过激烈竞争,争取到了2011年会议的主办权,彰显了国内微流体技术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的一致认可。

26日在我校科技创新大楼召开了隆重而热烈的开幕式,首先由我校副校长乔旭教授致开幕词,对来参加这次学术会议的各国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金万勤总述了微流体技术的意义和本次会议在国际的影响力;张利雄教授发表了致词并对各国学者的光临表示了感谢。会议得到拜耳技术工程(上海)有限公司、北京燕京电子有限公司、美因茨显微技术研究所(德国)、微化工技术有限公司(德国)、环球分析测试仪器有限公司、日本株式会社维美希上海代表处等国内外知名微化工企业的支持。

会议就化工过程强化技术这一当前全球关注的焦点和挑战,德国卡尔斯鲁厄工学院Juergen Brander教授作了大会报告。报告从传统化工中“三传一反”出发,论述了微流体技术在强化传质、传热中的优势和特点,从多方面剖析了微流体技术是解决强放热技术难题的必由之路,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共鸣。大会还邀请了日本京都大学Junichi Yoshida教授、中国清华大学骆广生教授、英国赫尔大学Paul Watts教授就快速合成化学、多相微流体的应用研究、微结构反应器的工业化应用作了大会报告,交流了各自课题组的最新研究进展。

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邀请了多位微流体技术研究方面享誉国际的著名专家学者,首次在宁召开微流体国际会议,吸引了更多的国内学者以及年轻学生与国际学术大师进行面对面交流,促进了学校的国际合作交流,为我校乃至我国的微流体化工技术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创新思路;与此同时,此次会议也让大家感受到了中国的迅猛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来自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副校长乔旭教授致开幕词。

德国美因茨微技术研究所研发中心负责人、德国美因茨大学Holger Löwe教授担任组委会主席并讲话。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金万勤讲话。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利雄担任组委会副主席并讲话。

德国卡尔斯鲁厄工学院Juergen Brander教授作大会报告。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