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视角>> 正文

[东方卫报]南京高校多项科研成果 入选国际顶级期刊

时间:2019-04-30 来源: 作者:周伟 摄影: 编辑: 上传:赵蕾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自动驾驶仿真系统告别“五毛特效”,用于二维码识别的“夜明珠”,为长江里的硅藻发“身份证”……日前,南京多家高校科研成果登上国际顶级期刊。

  自动驾驶仿真系统告别“五毛特效”
  南航研究成果突破自动驾驶仿真测试

  5G 环境下,自动驾驶技术迅速发展。然而,看起来像游戏界面的仿真路测给自动驾驶的安全性测验打上一个问号。近日,一项研究成果的问世让自动驾驶仿真系统告别“五毛特效”,使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检测有了更有力的保障。
  记者了解到,这项研究成果日前刊登于《科学》杂志子刊,来自于南航自动化学院的博士生李伟是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李伟介绍:“现有的仿真系统在呈现真实的交通流、驾驶员与行人的互动等场景中仍有很多不足,而我们的研究针对这一点进行了突破。”

  南工大研发会变色的有机“夜明珠”
  未来应用于信息加密、二维码识别

  如何避免看不见、摸不着的紫外光在有些时候对人体造成伤害?日前,南工大先进材料研究院黄维院士、安众福教授研究团队最新开发出一种有机“夜明珠”,不仅可以展现出不同颜色的持续发光,实现对不同波长的紫外线进行精准探测,还可以应用于信息加密、二维码识别等。日前,该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光子学》。
  记者了解到,这种有机“夜明珠”其实是一种新型的有机长余辉发光材料。长余辉发光是指发光材料撤去激发光源后,仍能持续发光数秒至数小时的一种发光现象,被广泛应用于夜间应急指示、仪表显示、光电子器件以及国防军事等领域。
  “团队通过借鉴量子点等纳米材料,最终实现了多彩发光设计思想。”论文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南工大史慧芳副教授介绍,“这一新材料的长余辉寿命为2.45秒,最大长余辉发光效率为31.2%,将被首次成功应用于多彩显示和可视化紫外光精准检测。”

  通过比对长江硅藻DNA推断溺水者信息
  南医大教授为硅藻发“身份证”助力破案

  在长江流域南京段,市公安局水上分局每年都会打捞出一些遗体。逝者已去,但其背后还藏着许多扑朔迷离的疑问:是什么原因死亡的?在哪里落的水?南医大法医学系陈峰教授课题组联合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水上公安分局及南农大海洋学院王长海团队,通过对长江流域硅藻的研究,为公安部门侦破案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本月初,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法医学》期刊。
  据了解,硅藻是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即便进入人体内也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死者体内是否发现硅藻,可以帮助判断其生前是活着入水还是死后入水。同时,由于不同水域里硅藻种类的分布也不一样,通过对硅藻种类的确定,可以判断出疑似溺水地点。
  2015年起,陈峰教授团队和水上公安分局一起,在长江南京段10个不同流域采集硅藻,送往法医实验室,涂片进行观察分析,为这些硅藻进行“身份证明”。
  陈峰教授课题组介绍:“根据庞大的硅藻DNA数据库,筛选出能够代表硅藻身份的几条较短的DNA序列,就像超市用于识别货物的条形码,然后提取长江水中的硅藻DNA,根据这些条形码序列对硅藻进行分类,这种方法能够将硅藻进一步细分为几百个种类。”
  经过艰苦努力,专家们共为长江南京段10个水域23个硅藻属颁发了“身份证”,还统计了这些硅藻在长江流域的分布频率。一旦有命案发生,事发地水域和死者体内硅藻的DNA就会被检测,并与数据库里的信息进行比对,以此获得侦破线索。
  记者了解到,江宁区一河道中去年发现了一具无名女童尸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判断女童死亡原因为溺水的同时,准确推断出女童实际落水地点,就是借助了该方法。
  通讯员 王伟 周伟 田天
  本报记者 耿春晓


2019年4月28日《东方卫报》A04版:http://dfwb.njnews.cn/html/2019-04/28/content_64290.htm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