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视角>> 正文

[江苏教育报]有烦恼吗?我在“解忧杂货铺”等你

时间:2019-04-17 来源:江苏教育报 作者: 摄影: 编辑: 上传:邓晓容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3月29日,周五,晚10:30,新利18彩票 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教师朱巍巍习惯性地打开手机,想看看这一周“解忧杂货铺”收到了哪些“来信”。

“我是来感谢的,我觉得这个解忧杂货铺像一个我的私密树洞,我有迷茫的时候总会想到它,虽然一周只有周日才看到回答,但是我真的觉得有时候这里是自己的一个心灵寄托。很感谢,以后依旧会再来。”

这样一封特殊的“来信”,让朱巍巍停下了划进度的手指。

“我们的‘解忧杂货铺’‘开张’两年多了,第一次收到不提问、只表达谢意的‘信’。”记者面前,说起这封信,朱巍巍内心的欣慰与喜悦溢于言表。同样备受感动和鼓舞的,还有与他并肩作战的、南工心理新媒体运营中心的成员们,他们是南工大一至大三,对心理健康教育怀揣着热情和热血的学生们。

2016年12月,以“南工心理”微信公众号为平台,朱巍巍带领着南工心理新媒体运营中心的成员们,“开张”了“解忧杂货铺”,他们以“浪矢爷爷”的身份,为每一个烦恼着、困惑着、悲伤着的心灵答疑解忧。

周一至周三“收信”;周四、周五写答复初稿;周六定稿;周日发布。在“解忧杂货铺”,这样的流程循环往复,从未中断过。截至目前,已累计公布了85期“书信往来”,解忧文案字数多达“20万+”。记者了解到,“解忧杂货铺”平均每期“来信”量为8封左右,最多的一期有18封。而从每一封“回信”的解忧文案中,都能深切感受到“浪矢爷爷”的用心,有时,一封“回信”竟长达千字。

“别看这‘回信’好像很简单,实际上背后要付出的心血非常多。”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二学生王子路是“解忧杂货铺”的一员,他告诉记者,面对每一位“来信者”的烦恼,要作出适合的答复并不容易,“因为被困扰的人内心本身就带有自己调整不了的情绪,我们的答复一方面要安抚他(她)的情绪,另一方面要给他(她)适当的建议,这个建议还得尽力确保他(她)能够听得进去”。

为此,“解忧杂货铺”有着严格的“回信”制度——针对每一个提问,首先都会由多个经过认证的心理委员(学生)独立思考并撰写文案,再由专职心理咨询师统筹修改以确定文案。朱巍巍作为“解忧杂货铺”的“把关人”,他的责任很重大。“对于相同的烦恼,每个人的见解是不同的。在修改回信文案时,我有时会采纳某一个学生写的回答,有时会综合多个人的,还有时会全部推翻重写。”朱巍巍说,写答复必须要“尝试问者心理期待”,也就是换位思考,从求助者的角度感受他(她)的苦恼、揣测他(她)的期待。

“每个人都会有心结、烦恼,主动求助恰恰是关心自己健康的一种积极意愿,求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次很宝贵的成长经历。”新利18彩票 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张晓文告诉记者,在该中心,每天能够容纳12人咨询的两个心理咨询室天天“爆满”,热门咨询师的预约已经排到了2周以后。

基于此,“解忧杂货铺”对学生们来说,犹如一个更为隐蔽、更加安全的“线上心理咨询室”,不会有人知道自己的名字、长相、声音,屏幕那头的“浪矢爷爷”总能耐心地倾听自己的烦恼,他不是只会说教的“严师”,而是能够站在自己身边的同伴。

除了“解忧杂货铺”,南工心理新媒体运营中心的师生们还尝试着用更多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从“被动等待”变为“主动传播”: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心理微课”,通过三五分钟的小视频将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心理特征、问题及解决途径展现得淋漓尽致;由学生自己配音完成的“电影心说”栏目,从心理学角度重新解构经典电影内涵;“未见其人,但闻其声”的“浮生电台”,用不同质感的声音叩开心灵深处的情感之门……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不能光追求表面热闹的工作,可能没有太高的成果显示度,但能够切切实实帮助到学生,才是心理健康教育本来应有的意义。”张晓文说。


2019年4月17日《江苏教育报》第1版:http://epaper.jsenews.com/mp1/pc/c/201904/17/c621204.html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