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11月4日讯(通讯员 杨芳 记者 杨甜子)“原来的村子呀,大家白天一起种田,晚上在院子里搭个桌子,一起吃吃晚饭、聊聊天,现在上了楼都不亲近了。”这样的“不亲近”可有解决的方法?近日,针对农村新社区的“空心化”问题,新利18彩票 的学生开展了《大城市周边农村新社区“二次空心化”问题研究——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的专题调研。学生们建议,避免农村新社区“空心化”,应该在规划建设时更加考虑农民的实际,在顾及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的基础上更加合理规划农村新社区。
传统农村“空心化”广义上是指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等地跨地区流动渐趋活跃后,造成的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不合理分布,“二次空心化”是指农村新社区建设过程中,由于“建新不拆旧”或由于缺乏足够的产业支撑等因素导致新社区农民上了楼却留不下来的情况,出现的新一轮“空心化”现象。
2017年初起,南工建筑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王旭飞、李玮华、陈梦石和魏云等8名同学陆续利用课余及周末时间,先后走访了南京江北新区桥林、星甸、汤泉和永宁等4个街道的14个农村新社区,发放了2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4份,经过长达半年的时间最终形成调研报告。“通过问卷、走访等形式我们发现新农村二次空心化表现为人口空心化、经济空心化、土地空心化和住宅空心化等显著特征。”李玮华介绍说。
据调查,人口空心化具体表现为老龄化严重的年龄结构、普遍存在的人口外流、社交网络断裂的邻里沟通。“我丈夫每年也就节假日回来住几天,因为周边实在没有太多的厂可以打工,所以还是去了远一点的地方,我在这开了个小店,每个月多少再给家里添点钱。”张云小区的一位32岁的小店店主介绍说。“以前都是一个大院子,儿子、媳妇和我们一起住,现在他们搬出去住了,就剩我们老两口了。”居民许爷爷感慨道。“以前我们一家人在一个院子就能住下,现在家里得三套房才行。”居民徐爷爷说。
调研团队成员表示,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村家庭的居住模式已经由以往的大家庭集中居住向核心家庭分散居住转变,三口之家、四口之家的小型化家庭成为主导结构形式。这种“儿子他们分开住”的演变直接导致住房需求套数增加,但在家庭结构小型化与农村就业机会减少的双重影响下,家庭举家外出打工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小型家庭的住房常年空置成为常见现象,推动了农村新社区“二次空心化”现象的产生。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空心化’呈现出资源重复浪费、产业非农化滞后、乡土意象消逝、传统文脉断裂等现象,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南京江北新区样本农村新社区‘空心化’,我们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提出了应对之策。”王旭飞介绍说。
他们认为,不同建设年代的新社区宜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比如,以永宁生态小区为代表的城镇地区农村新社区为例,该区农民已完成非农化转变,基本从事二三产业,因此仅需在增加社区周边企业数量,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提升交通便捷度等方面做文章。对于类似星甸镇西山南苑这样异地搬迁的城郊新社区,必须因人而异缓解土地“空心化”问题。对土地依赖性不强的农民引导其适应城镇生活,转而从事二三产业;对于以土地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帮助他们进入规模化农业生产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效益。
2017年11月05日《扬子晚报网》:http://t.yzinter.com/index.php?m=News&a=listcontent&id=477780&classid=42&from=single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