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视角>> 正文

[江苏科技报]调研破解农村新社区“空心化”难题

时间:2017-11-21 来源:江苏科技报 作者:杨芳 施红艳 摄影: 编辑: 上传:马蓉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城市拥堵化和农村新社区空心化这一对矛盾日益加剧,如何化解?近日,新利18彩票 2014级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王旭飞带领团队交出答案——一份近50页的《大城市周边农村新社区“二次空心化”问题研究——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调研报告,提出考虑村民实际需求是化解矛盾的不二法门。

农村发展的阵痛

传统农村“空心化”广义上是指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等地跨地区流动渐趋活跃后,造成的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不合理分布,狭义上是指由于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的“人走屋空”,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房屋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变。“二次空心化”是指农村新社区建设过程中,由于“建新不拆旧”或由于缺乏足够的产业支撑等因素导致新社区农民上了楼却留不下来而出现的新一轮“空心化”现象。

今年年初开始,王旭飞和其他7位同学利用课余及周末时间,先后走访了南京江北新区桥林、星甸、汤泉和永宁等4个街道的14个农村新社区,发放了2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4份,经过长达半年的时间最终形成调研报告。

通过问卷和走访,他们发现,新农村二次空心化表现为人口空心化、经济空心化、土地空心化和住宅空心化等显著特征。据调查,人口空心化具体表现为老龄化严重的年龄结构、普遍存在的人口外流、社交网络断裂的邻里沟通。

“住宅空心化”是主导因素

“二次空心化原因不一而足,随着新社区建设,村民就业方式日趋多元,除却42%的人从事二、三产业外,仍有40%的村民从事第一产业。”团队成员陈梦石介绍,他们着重从住宅空心化入手进行分析,认为农村新社区空心化的主导因素在于住宅空心化。

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村家庭的居住模式已经由以往的大家庭集中居住向核心家庭分散居住转变,三口之家、四口之家的小型化家庭成为主导结构形式,直接导致住房需求套数增加,但在家庭结构小型化与农村就业机会减少的双重影响下,家庭举家外出打工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小型家庭的住房常年空置成为常见现象,推动了农村新社区“二次空心化”现象的产生。

实地调研发现,住宅空心化已经从平面空心化转变为垂直空心化,体现为多层住宅中部分套间的空置。

考虑村民实际需求

才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空心化’呈现出资源重复浪费、产业非农化滞后、乡土意象消逝、传统文脉断裂等现象,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南京江北新区样本农村新社区‘空心化’,我们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提出了应对之策。”王旭飞告诉记者。

他们认为,不同建设年代的新社区宜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比如,以南京浦口永宁生态小区为代表的城镇地区农村新社区为例,该区农民已完成非农化转变,基本从事二三产业,因此对于这一类农村新社区不必刻意降低农村新社区土地“空心化”程度,仅需在增加社区周边企业数量,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提升交通便捷度等方面做文章。而对于类似浦口星甸镇西山南苑这样异地搬迁的城郊新社区,必须因人而异缓解土地“空心化”问题。对土地依赖性不强的农民引导其适应城镇生活,转而从事二三产业;对于以土地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帮助他们进入规模化农业生产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效益。

“解决社区‘二次空心化’,我们认为考虑村民根本需求是关键。”陈梦石说,针对江北新区农村新社区“空心化”问题,他们认为,首先可以改革完善住房补偿制度,借鉴以“土地换社保”的方式,未来农村新社区建设中的住房补偿制度由一元走向多元的形式,并应尽快完善相关政策,提高保障额度与力度;其次,实行土地流转,改变原有土地生产、使用、分配方式,使农民能真正从其中获益;再次,积极推进农村住宅确权,规范农村住宅交易市场,保障农村村民住房产权,针对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制定全国性的政策来进行指导。

王旭飞强调,最重要的是农村新社区必须制定适合乡村特色的规划,乡村规划决不能呆板套用城市的理念、模式,“在规划时要考虑到村民农具和粮食存储、耕作便捷等这些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特殊问题。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未来的愿景,制定出最适合他们的规划。”


2017年11月14日《江苏科技报》:http://218.94.38.229/jskjb/epaper/2017-11-14/243050.html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