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10月21-22日,由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新利18彩票 社会科学处、新利18彩票 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新利18彩票 学术期刊编辑部主办的“2017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环境论坛”在南京举行。来自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近50位学者围绕“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十年来的进展与不足”的主题,从环境史、生态人类学、环境心理学、环境哲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展开深入研讨。
新利18彩票 副校长巩建鸣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本届论坛举办正值党的十九大召开,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对环境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因此显得更有意义。巩建鸣表示,环境论坛的举办对新利18彩票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对《新利18彩票 学报(社会科学版)》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他希望论坛进一步创新形式,吸引更多的青年学者参与,扩大影响力。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张玉林对本届论坛主旨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他强调,此次论坛不仅设置了报告人,还设置了评议人,希望与会专家将此次会议当做是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机会,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开幕式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利华围绕“环境史研究者的迷茫与纠结”这一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在演讲中谈到了环境史学科概念不明晰、话语不统一,研究成果喷涌而出,然而却呈现细碎化的现象等方面的困惑,并提出环境史应该以生命为中心进行思考。评议人南京大学访问教授郝帝文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补充和评议。他介绍了环境史在西方学术的源流。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祁进玉围绕“近十年来我国生态人类学研究综述”这一主题进行报告。他简要介绍了生态人类学的学科理论研究、实践研究,生态文明与制度建设关系的研究,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文化价值评估研究以及生物文化价值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在演讲结尾时,提出了自己关于“生态人类学与民族生态学、生态民族学的关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结合”、“何为生态文明?”“全球化、生态文明体系与现代性、后现代的关系”、“人类学的整体观及其理论与现实意义”、“生态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等问题的思考。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罗康隆对这一报告进行了补充和评议。他认为,生态生计生命这“三生”问题是生态人类学研究的方向。并围绕文化区、生态补偿、生态人类学研究对象等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耿柳娜围绕“环境问题的心理学视角:近十年国内环境心理学研究述评”这一主题进行汇报。她介绍了国内环境心理学发展特点,并从环保行为研究、环境风险议题研究、环境与健康研究这三个视角介绍了国内环境心理学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并进行了反思与展望。她认为,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使其无法单独靠一门学科进行完整解释,而环境心理学对推进学科交融合作,弱化学科壁垒,促进环境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推进学科交叉共融,弱化学科界限,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应用研究,立足本土研究,加强国际对话等。评议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苏彦捷提出,心理学研究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微观的研究和成果,但仍较缺乏问题 ,如何在中国生态-环境研究中,去和大问题相呼应,还有待于进一步从其他学科借鉴经验,进一步完善。
当天下午,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卢风则围绕“国内环境哲学研究现状和趋势”的主题进行了报告,他从生态现象学研究、环境美德伦理学研究、环境哲学本土化研究、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等角度总结了环境学哲学的特征,即环境哲学是一种新哲学,而不是任何一般哲学的二级学科;研究进路多元化是常态,在这样的情况下,谦逊的学术美德或许十分重要;环境哲学是直面现实的、问题导向的。他针对这门学科未来研究展望提出,本土化研究将有所加强、对西方环境哲学的译介将有所深化、生态学哲学研究会产生较大影响、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发掘将继续深入、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相对的热潮还将继续。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魁进行评议。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郇庆治围绕“2010年以来的中国环境政治学研究”进行了论述。他从理论著述、国外名著译介和学术机构与重大学术活动等方面介绍了中国环境政治学研究近年来的进展,并进行了简短评论。他表示,一方面,我国环境政治研究不再简单是一个关于国外(欧美)环境政治理念、环境政党与社会运动、政府环境政策、全球环境治理的“外来性”理论或学科,而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已然成为其中一个不可或缺部分的主体性认知与实践。另一方面,环境政治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未来成长与发展,还将面临着诸多难以克服的挑战与困难。高校教学与科研架构中的“体制外”地位所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必将继续影响着环境政治学年轻学者的培养与吸纳,而任何缺乏持续性人力资源支撑的新兴学科都很难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新利18彩票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爱宝进行了评议。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柯坚围绕“中国环境法学十年:研究热点及其冷思考”这一主题进行了报告。他介绍了我国环境法学的研究热点与成果以及他对于环境法学研究的冷思考。他表示,从2007年至今,我国的环境法学取得重大发展和进步,研究成果丰富,无论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践研究方面都进步明显。同时,我国环境法学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也很多,面临的研究课题更多,研究任务也更重。
柯坚认为,今后的环境法学研究,既要关注本体,又要注重方法;既要重视对策性研究,也要注重环境法学的基本理论研究;逐步实现从环境法制的工具主义范式向环境法治的规范主义范式的转变;在加强环境管制研究的同时,加大环境公共治理的法学研究力度;在继续学习研究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的同时,加强本土化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法律机制的研究;借鉴、吸收其它学科和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寻求环境法学与传统法学的对话、融通与协作。上海政法学院环境资源法研究中心教授王文革进行评议。
10月22日上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世秋,河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陈阿江,黄爱宝分别围绕“环境经济学研究展望”、“环境社会学的由来、发展与展望”以及“生态行政学研究的演进逻辑及其检视”三大主题进行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宋国君,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陈占江,郇庆治等分别进行评议。
在每一场报告的评议环节后,论坛还设置了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就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据介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环境论坛肇始于2013年,今年是第五届。本届论坛还就论坛成果产出的方式和内容作了明确落实,就论坛的常态化机制做了基本规划。
与会学者表示,连续五届论坛的举办,汇集了国内从事环境问题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环境问题跨学科研究的一个学术共同体已经形成,该论坛的成果已逐步引起国内学界、政界的积极关注。
2017年10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sky.cssn.cn/zx/bwyc/201710/t20171026_36831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