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研究?应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样做研究?明确了这些问题,相信你们一定不虚此行、不负青春。”9月20日,在新利18彩票 研究生开学典礼上,该校校长黄维院士向新入学的研究生抛出了“四连问”。
什么是研究?
“‘研’指细磨,亦有深入探求之意;‘究’是指推求追查,亦有穷尽、到底之意。英文“research”从前缀与词根的组合来看,是“re”+“search”,即反复寻找、寻寻觅觅。仅从字面来看,“研究”已非常明确,就是无穷无尽的探索,由不知到知之,由浅知到深知,由一知半解到融会贯通,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由知晓从何处来到明白向何处去。”黄维院士从中文组合到英文构词逐一娓娓解读。
至于应研究什么?
黄维院士说:“于天地间,无外乎天、地、人三要素,从而延伸出宇宙洪荒、日月星辰、世间万物、人间万象,这些皆可为研究之对象,from the very small to the very big,从无穷小到无穷大。虽然你们各有专修,分布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不同门类,但是,重心所寄应在通,应博闻通识、文理兼修、多进行跨学科研究。”他认为,在全球化的大变局下,需要跨学科交叉融合、多领域联合攻关,并推动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科技与人文彼此渗透、科技与社会密切互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也应运而生、不断涌现。因此,如果多从跨学科的视角开展探索,相信一定能够练就大学问、成就大气侯。
为什么研究?
“在这个全球性变革的时代,只要用心观察世界、体察社会,你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还是科技、教育、生态等方面,中国乃至世界都面临深层次的转型、重构与变革,这些社会需求不断激发着新思想、新思维、新理论、新理念的诞生。”黄维院士说道,“满足社会需要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动机,社会需要也对科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援引北宋儒学家张横渠的名句,勉励研究生融入当下语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关切社会现实、关切民生幸福、关切人文发展,在未来的探索中,逐渐成长为面向未来、影响未来、引领未来的人。
谈及怎样做研究?
黄维院士表示,要做好研究必须具备“四好”,即,一要有好心态,二要有好身体,三要有好方法,四要有好情怀。
他认为,只有具备好心态,才能滤去焦虑和浮躁的社会心态,保持淡定、自信、优雅、从容的研究心态,淡定、自信,自可驱除焦虑;优雅、从容定能祛除浮躁。他希望研究生不只是做增量创新、跟踪模仿,一定要敢于立创新之潮头,如鲲鹏水击三千里,勇做创新创造的弄潮儿。
他认为,好身体是做好学问、做强研究的本钱。毛泽东有言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健全的精神,宿于健全的身体,无野蛮之体魄,文明之精神就不能挺拔而立。他希望研究生在科研之余,要选择至少一项体育运动、长期坚持。
他认为,好方法因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与范式,但是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独立思考、科学质疑这几点是共通的。
北宋思想家张载曾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无论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都是不断发展的,经典理论、最新成果,也许很快就会被证明是不同程度的错误,或者是局部错误、部分错误。这就需要科学质疑、批判性思考。
他认为,好情怀含有不忘初心的学术情怀,心怀天下的世界情怀,传承于心的历史情怀。他希望广大研究生成长为具备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宽厚基础、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
黄维院士还希望广大研究生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提出问题并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较中的团队合作意识。(杨芳)
2016年9月20日《新华网》:http://www.js.xinhuanet.com/2016-09/20/c_1119594079.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