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视角>> 正文

[江苏科技网]激光测裂缝每年耗资百万 无人机“火眼金睛”飞一趟就能发现

时间:2016-09-02 来源: 作者:周伟 摄影: 编辑: 上传:赵蕾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本报讯(通讯员 周伟 记者 胡琴)日前,由新利18彩票 周正龙博士团队研发的“基于机器视觉的非接触位移检测系统”,在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建行杯”江苏省选拔赛暨“花桥国际商务城杯”江苏省第五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初创组一等奖。

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周正龙是南工大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四年级学生,他告诉记者,他们的监测设备识别精度能达到亚毫米级,即使是只有0.1毫米的缝隙,也逃不过它的“火眼金睛”。

“操纵小小无人机,绕着桥梁、隧道、水坝或者矿井飞一圈,无人机上携带的高精度相机拍下照片,经由网络无线传输到我们的电脑里,运用我们研发的软件测算一下,瞬间就检测出哪儿有裂缝、哪儿变形了,以及裂缝有多大、变形的程度。根据算出来的数据,就可以对裂缝、塌方等危险情况作出实时的监控和准确的预警。”周正龙说。

周正龙介绍,他们的创业项目是用机器视觉对桥梁、大坝、隧道等进行非接触性的位移检测。目前桥梁监测比较先进的手段是使用传感器、激光传感器、GPS动态监测等,但都存在耗能大、成本高的缺点。以激光传感器为例,这种方法需要埋置相关传感器,对裂缝的发展情况进行监测,监测数据不能实时反馈给建设单位,时效性差且成本高,一年至少要一两百万。而他们用机器视觉来代替传感器,用相机代替眼睛,用电脑来代替大脑,通过高精度的照片来进行数据采集,自动即时地识别桥梁、大坝上的裂缝、变形等,得到的数据与传感器监测结果基本重合。

对于项目的发展前景,周正龙认为,目前中国拥有近60万座桥梁、数千公里地下隧道和众多高耸结构,市场被众多传统监测企业占据,但监测问题屡见不鲜。“我们仅对桥梁、大坝的裂缝、变形进行监测。将来,会利用云计算对土木结构进行大尺度、精细化的分析,从而对建筑物的健康状态进行全方位的实时监测。”

2016年9月2日《江苏科技报》:http://y.yzinter.com/jskjb/epaper/2016-09-02/203093.html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