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下了几天的特大暴雨,导致南京部分地区道路积水严重,给市民上班出行带来了困难。面对暴雨天气城市积水问题,业内两位专家——水文气象专家、南京信息大学水文气象学院院长林炳章教授和新利18彩票 城市建设学院副院长、市政工程学科带头人吴慧芳教授,分别从城市规划和防洪防暴雨角度,分析了为什么暴雨天气城市会积水,以及如何应对城市的积水问题。其中,林教授表示,希望这次大雨过后,政府能够加快海绵型城市的建设。
暴雨积水另一原因:
城市化进程过快,河道沟渠被填平盖房
提及今年南京被淹的情况,两位专家均表示,首先是因为暴雨缘故。林教授表示,这样的强降水天气无疑是导致城市积水的诱因;吴教授则说,这种强降雨截至目前来看比较少见。但两位专家强调,一方面是暴雨天气,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城市化进程过快,原来城市用来排水的河道沟渠,许多都被填平,打上了水泥,盖上了高楼大厦。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下垫面被改变了,原来的城市下垫面主要是土壤、植被、河流等,现在城市下垫面过度硬化,变成了混凝土和沥青,原来下雨时,雨水通过土壤植被可以渗透到地下,但现在通过混凝土根本渗不下去,就变成了积水。”林教授说,这里还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径流系数”,在二三十年前,南京城市径流系数是0.2、0.3,也就是说有八成的降水能够渗透到地表之下,地面只留二三成积水;现在正好相反,径流系数有0.7、0.8,七八成的降水都在地表,通过各种排水管道外排,只有二三成的降水能渗到地下去。
林教授说,城市规划上有个行洪道的说法,是指下雨天气,要给洪水预留出行走的路线,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寸土寸金,到处都被盖上了房子,高楼大厦林立的情况下,自然没有了行洪道,因此强降雨天气下,路面大量积水无法流通,无法顺利被排到大江大河中,城市就出现内涝了。
关于城市化进程过快带来的城市排水问题,林教授表示,此次连降暴雨,国内许多大中型城市都出现了内涝。
建议打造海绵型城市:
精髓有六个字:渗、滞、蓄、净、用、排
面对暴雨天气引发城市内涝的情况,具体要如何去解决,两位专家都不约而同提及了一个名词——海绵型城市。
顾名思义,海绵型城市意味着城市变成一个大海绵,暴雨天气时吸收雨水,转到地表以下,在天气晴好时,再把这些雨水释放出来,可以作为浇灌城市绿化的水、冲洗厕所的水、洗车的水等,甚至还可以当做消防用水,节省城市的淡水资源。
吴教授表示,海绵型城市主要有六个字的精髓,叫做“渗、滞、蓄、净、用、排”。简单来说,就是要把城市积水先渗下去,然后滞留住、蓄起来,再把这些水简单净化处理,用在合适的地方,解决城市的排水问题。举例来说,某公园可以设置一个路面广场,平时就是公园,市民可以在上面玩耍,到了雨季就“打开”,变成城市的一个蓄水池,把雨水收集起来。
林教授则说,这个海绵型城市的概念听上去简单,但实际代价非常大,首先要“设计暴雨”,通过一系列数据来演算,每个区域到底需要多强的蓄水功能,有些城中的老旧小区或者地势比较低洼的地方,要被拆掉或重建,变成有蓄水功能的“海绵型”,建立下洼式蓄水池,把雨水存储起来。“这些势必会影响到城市整体规划,以及要牺牲一部分经济利益,但总体来看,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得把过去城市建设中的欠账还上。”林教授说,这种海绵型城市的改造有两种,一种是露天两用式的,另一种是蓄水台式的。
林教授说:“全国现在有30个城市进入了海绵型城市建设的试点范围,但南京并不在其中,还没有正式启动海绵型城市建设。”因此,他希望通过这次暴雨的反思,让市政方面加快海绵型城市的建设。另一方面,记者了解到,早在一年前,江苏省住建厅就出台了《关于推进海绵型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成为全国首个发文推进“海绵型城市”的省份,南京相关部门随后也提出,要推进“海绵型城市”建设。
2016年7月8日《东方卫报》第A07版:http://dfwb.njnews.cn/html/2016-07/08/content_148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