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视角>> 正文

[南报网]于丹做客南工:恪守仁义礼智信 详道大学何为

时间:2016-06-12 来源: 作者:杨芳 摄影: 编辑: 上传:赵蕾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6月10日,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做客新利18彩票 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为题给三千多名师生做了一场热情洋溢的报告。

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教授做客南工:

恪守仁义礼智信 详道大学何为

南报网讯(通讯员 杨芳 记者 谈洁)“‘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6月10日,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做客新利18彩票 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为题给三千多名师生做了一场热情洋溢的报告。
大学何为?“真正的道理在明明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于丹引用《大学》中的开篇首句阐明“何为大学”这个道理。

于丹教授从三个层面作了阐述:首先是发现美好的。在于丹看来,大学真正的道义在于阐明、发现人性中本该有的,但却被遮蔽掉的光明美好的道德。一个人得学会“明辨是非”,通俗地讲就是要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知好歹,有所为有所不为,最终有所作为。其次,大学应该养成一种“自新”的能力。“自新的能力,是一种‘成长的能力’,而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在于丹看来,一个人是否有自新能力,就在于其是否具有判断力与创造力,相较于知识和学问的获取,这样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再次,大学坚定一种信念。人的一生难免有风风雨雨、天灾人祸,所以坚定的信念才能赋予一个人与艰难困苦抗衡的力量。 “一个年轻人如果一走上社会就开始抱怨,注定不会融入主流,惟有放下抱怨、全情投入世界才会给你以机会,才会有未来。”所有的年轻人要在“行与不行”的困惑、犹豫中,强大自己的内心,“养成笃定的信念,不管世界怎么变,内心有所秉持。”于丹援引明代王阳明的例子,指出王阳明正是凭借坚韧的内心和强大的信念,在受刑被贬的大困境中成就了大学问。

大学要义:教会学生“知行合一”

“‘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同学们,大学是你最后能养自己的地方,所以你们得在这打下明辨是非的根基,学会怎么做人怎么做事。”于丹用王阳明先生答弟子“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之问,强调大学要义,便是要教会学生“知行合一”。
于丹盛赞南工校训“明德、厚学、沉毅、笃行”。她指出,明德,恰恰就是要先看清什么叫有所不为;厚学,是指人的学问只有积淀得足够厚最后才能生发出自己的思想;沉毅,人在沉静中熔铸自己的体系,刚毅、忠勇,有没有形成人生虔行的果敢;笃行,就是你走出去,改变这个令人不满意的世界。“人这一辈子不能放弃选择,但偶尔可以选择放弃。”不能妄念太多,导致动手能力太低。她强调在当代更要讲“仁义礼智信”,她从“竞争”两字的源起,通过解构法让大家理解何为“竞争”,进而指出,“让,是给得起”,而“竞,是最贫瘠的表现”。

寄语大学生:靠得住的是脑子里的信念和肚子里的学问

“大学是一个人一辈子状态的奠定,是一个人生命态度的养成。”大学就是青春,青春易逝,但于丹却认为青春可以永驻,“它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年龄。”

她再次援引王阳明先生57岁人生中的坎坷风波路,指出有人说王阳明仕途走了“弯路”,但对王阳明先生而言,他的人生是丰富的、厚实的。在位时,殚精竭虑肩挑风雨江山;在野时,教化士子,传播文化,最终“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于丹说,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所以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只有气定神闲的开始,才会有最42KM的冲刺。她强调,在大学这个养成之地,大学生一定要坚定人生信念,学会直面苦难,更要多读书、懂文化,最终使自己的两个“命”充实丰盈,具体来说,就是生命,有品味、有教养;使命,学会担当和做事,并一以贯之地笃行。 “先行其言,而后而之”、“轻诺者,必寡信”、“敏于事讷于言”、“巧言令色鲜矣仁”于丹教授通过先贤的话强调,“民无信则不立,期望大学生要爱惜羽毛、要信诺。
“去除杂草最有效的方法是种庄稼。”面对“杂草丛生”的社会,年轻人要做一个“种庄稼”的人。“种庄稼的人多了,杂草就少了,信念就成了实实在在的未来。” 面对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问题,于丹表示,当今社会是一个需要楷模的社会,她希望大学生勇敢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和承诺。

2016年6月11日《南报网》:http://www.njdaily.cn/2016/0611/1410380.shtml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