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艾蒲青翠,粽叶飘香。
6月10日,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讲座,在新利18彩票 江浦校区体育馆举行。
讲座现场
在大学建立自己的人格坐标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于丹引用了《大学》中的开篇,这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以彼“大学”来开示此“大学”的要义。
于丹认为,大学教育的最基本宗旨,不在于让学生得到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让学生领悟人性之中原有的那种光明美好,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人之初,性本善。但是越长大,越受到现实的很多挑战,接着就会有放弃、有模糊,那么学问有什么用?就是能不断的加强、唤醒、巩固你生命中本该有的光明美好。大学就是学这个的。”
“当我们步入社会,现实的骨感可能会压的我们喘不过气来,但是当我们拥有了这种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我们就不会怨天尤人,而是能更好地应对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挑战。”谈话中,于丹告诫学生,人走向社会是一定会被“修理”的,有时候会甚至会遍体鳞伤,但在大学储备下来的能量就是去对抗世界狂风热浪的勇气。
于丹强调,在大学这个养成之地,学生一定要坚定人生信念,学会直面苦难,更要多读书、懂文化,最终使自己的“两条命”充实丰盈——具体来说,一个就是生命,有品味、有教养;另一个使命,学会担当和做事,并一以贯之地笃行。
“因此,大学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建立自己的人格坐标系,坚守信仰和希望,即使世界喧嚣又无奈,我们也能自带热量,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于丹说。
讲座现场
寄语大学生:内心做圣贤外在有担当
讲座中,于丹还介绍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王阳明的人生故事。
王阳明是一个一生将“明德”作为信仰的人,他认为,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圣贤,圣贤就是他心中认定的明德的价值。正因如此,但对王阳明而言,他的人生是丰富的、厚实的。
“在位时,殚精竭虑肩挑风雨江山;在野时,教化士子,传播文化,最终‘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于丹评价道,“王阳明拥有一颗笃诚火热的内心,因此即使世道苍凉,他依然能够大放异彩。”
“人生一定会遇上倒霉事,是什么能让你走过挫折,真正幸福起来?答案就是格局二字。”她说,“内心的格局来自于明德。中国有个词叫‘内圣外王’,也就是说,内心要做圣贤,外在要有担当,这才是中国人的理想品格。”
“年轻人,就要心很热,血很热,骨头很硬,脊梁很直;年轻人,就要勇敢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和承诺。”她说。(邬楠 朱怡)
2016年6月11日《凤凰江苏》:http://js.ifeng.com/a/20160611/4636264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