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今年打算只收1千多吨秸秆,往年都要收几千吨的,目前在这一秸秆新领域还是‘不太敢放开’。”眼下正是秸秆回收的高峰期,江苏金秸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作为在秸秆产业化道路上第一批吃螃蟹的企业之一,公司在发展秸秆产业上,已经由最初的野心勃勃变成如今的小心翼翼。
江苏有着丰富的秸秆资源,发达的工业及贸易,这些是秸秆产业化发展极为有利的先天条件。但秸秆产业如何做大做强,江苏秸秆企业在成长当中有着避不开的烦恼。
秸秆产业定位不清
秸秆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更是可以提供能量和养分的未被利用的生物质资源,能否对这部分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找到一条符合其产业化发展条件并迎合市场需求的路子,这是一部分专家和企业家进行秸秆产业化操作的突破口。
金秸能的运营思路正是如此。他们的主打产品是利用秸秆生产高附加值的生物质油,一吨秸秆可生产半吨油、300公斤可燃气和200公斤炭粉,其中的生物质油,未来可全面代替重油、柴油、天然气在锅炉、窑炉、冶炼炉中的应用。
不过,由于目前秸秆产业定位不清,金秸能在发展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张晓敏说,目前他们公司面临的最大困扰便是行业归属问题,“环评机构总喜欢把我们强行‘嫁’给石油化工行业,其实我们是百分之百的秸秆综合利用行业,希望农业部门能‘收养’我们。”
秸秆产业到底该如何定位,这不只是金秸能一家的烦恼。秸秆处理问题,理应归属农业部,但在实际操作上又涉及工业等多个部门。“秸秆产业是大农业的延伸,国家在其产业政策的定位上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秸秆产业需要一个名义。”南京农业大学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潘根兴教授坦言,产业定位不清,衍生出了许多问题。比如秸秆产业化过程中,用地属于工业用地还是农业用地,秸秆处理设备属于农机还是其他工业设备,受益者补偿问题要如何破解……产业定位不同,企业发展中享受到的政策利好也不尽相同。
潘根兴认为,秸秆产业应该享受惠农政策。首先,秸秆收储点和秸秆处理企业的性质,应该属于农产品及废弃物加工企业范畴,土地利用性质应该是农业用地,而不是工业用地;其次,秸秆处理设备应该纳入农机范畴,产品鉴定和生产列入农机许可证范畴,购买秸秆处理的设备享受农机补贴,从而激励农民进入秸秆处理产业。最后,目前对秸秆处理补贴的多头设置,政府财政有对农民的秸秆收集补助,对企业肥料的秸秆有机肥补贴和对地方的秸秆还田补贴,如何避免重复补贴,实现最优资金的最优使用,这一问题有待研究。
秸秆工业利用落地难
当下,秸秆产业化的路子“百花齐放”,既可以走诸如生物质炭、原油、生物质气等能源路线,也可以将秸秆加工为工业原料进行再制造。
将秸秆应用于工业原料方面,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新利18彩票 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集双向记者介绍了他较为推崇的秸秆的全价利用方式,比如将秸秆用于造纸行业、木塑(木头和塑料)行业等等。
在陈集双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许多用秸秆制作出来的产品,有应用秸秆长纤维纸浆的工业包装、物流托架、室内装饰等,也有秸秆制成的家具、地板、集成房屋等秸塑制品。陈集双介绍说,利用秸秆粉制造出来的秸塑产品,较之木塑产品,更加舒适且不含有毒有害成分,并且大大减少了木塑产业发展对有限的森林资源的威胁,且现在已经探索出一条明确的发展路径。
目前,在南京已有公司做出秸塑的示范产品,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各界的热捧。不过,虽然口碑不错,但至今却没有大规模应用推广。在陈集双看来,秸塑产业的发展实施还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比如能不能拿到稳定的订单,能不能应对新的技术挑战,对秸秆的存储成本是否能承担?一旦秸塑产品被认可,又面临盲目跟风的行业竞争。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关系着产业的发展。
眼下,南京沐江新材公司正在与陈集双的团队合作,探索生物资源协同创新。不过,该公司目前只是尝试性地涉足,公司总经理丁小和表示,秸秆产品还需要一段时间用成本和效益证明自身价值,才会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共同推动其发展。因此,在江苏建设第一个秸秆新材料的样板工程,是引领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秸秆产业标准待建
陈集双表示,秸秆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不少,而要让秸秆产业真正发展壮大,最关键的问题是制定相应标准,对产业进行规范。
今年5月中旬,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举办的“首届全国秸秆工业化利用学术研讨会”在徐州召开,陈集双作为此次会议的召集人,与参会者达成了两项约定,一是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即从江苏省开始,逐渐形成对秸秆行业的约束;二是针对秸秆的工业化利用制定产品标准,从而对产品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不过,目前在标准制定方面存在很多不同观点,究竟哪一种是最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还需要进一步探究。”陈集双感慨道。
当下,陈集双迫切地希望秸秆产业能先做出样板,以起到示范效应,让大家看到秸秆利用的好处。“无论是利用秸秆做能源、包装材料还是建筑材料,我们都可以先做产业研究院或者示范园区。江苏现在有很多产业园区和资金,希望可以集聚各方力量来发展秸秆产业,就各种方案进行比较、优化、筛选、示范,最终做大做强秸秆产业。”
同时,专家们都认为,秸秆产业化的推进工作,最终还需要政府层面来进行引导和促进。对此,张晓敏感受深刻,比如最近各界对金秸能公司“一吨秸秆产半吨油”怀质疑态度,他希望政府层面能通过科学评估,给出标准。此外,在南京勤丰秸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茹看来,秸秆新产品在市场推广上面临的困难也不小,要跨过多道门槛,走程序、拿批准,每一步都耗时耗力。她认为,只有建立行业标准,才有可能简化这些程序,让秸秆产业做强做大。
2015年6月26日《江苏科技报》:http://www.jskjb.com/html/dv_45322445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