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和,男,1974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新利18彩票 药学院院长,江苏省工业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中石化南京工业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青年科技创业明星等奖项。
在新利18彩票 ,他是公认的“牛人”:师从大家,本可以在美国过着殷实富足的生活,却毅然选择回国从零开始创业;顶着“海归”博士的光环,却愿意从月薪1500元的普通科研人员干起,脚踏实地在生物工程领域潜心钻研;回国12年,一直坚持着将学术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梦想,创办了学科型公司成为助力产学研用的成功载体……他有一句名言:“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他,就是黄和。
宁做中国栋梁之才,不在美国富甲天下
1974年出生的黄和,有着特殊的报国情结。
他的父亲黄之初是研究建材工业设备方面的专家,在黄和上初中时,父亲被选派到原南斯拉夫NOVISAD大学进修,1989年6月父亲学成后,选择回国,他说,“我的家在中国。”
黄和在普渡大学求学期间,师从国际知名化学工程专家、生物化工方向创始人之一George T. Tsao教授。2002年博士毕业后,他与导师共同创办了以推进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为主业的GRT公司,工作、生活待遇相当优厚。
但在一年后,他却选择回国。“我始终记得父亲的话,所以我必须回来,‘宁做中国栋梁之才,不在美国富甲天下’。”
2004年,黄和来到新利18彩票 ,加入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平凯的团队。当时,欧阳平凯曾问过黄和需要什么待遇、多少启动经费。黄和的回答出人意料:一不要房子,二不要启动经费,“无条件加盟”。
很多人不解,哪个“海归”年薪没有七八万美金?黄和有自己的考虑。“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黄和告诉自己,“要想真正学有所获,就必须将过去的荣耀清空归零,重新开始。回国发展,选择的是生活和梦想。”
黄和的助手徐娴曾经这么形容他:开着一辆小破车,后备厢里塞满了烧杯、量杯各种瓶瓶罐罐,头顶“海归”光环,一路北上,从湖南湘潭颠簸着来到南京,在同窗一片惊异的目光中来到新利18彩票 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科研人员。南京的夏天特别炎热,黄和卷着凉席来到实验室,白天做实验,晚上打地铺,坚持了整整一个夏天。
创业英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2003年底,黄和回国后曾在湖南创业。因为不懂管理,不了解国内市场,仅一年时间他创办的公司就惨淡收场。虽然首次创业失败,但却没改变他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决心。
总结教训,黄和发现,没有一支优秀的团队,技术再好市场也不买账。2004年,在欧阳平凯院士的指导下,黄和以课题为纽带,整合了学院及校内的部分青年教师组成了一支年轻的科研创新团队,并先后组建了代谢工程实验室、工业催化过程实验室以及生物能源实验室。他们立足产学研用一体化,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以科研为龙头,并使之成功产业化。
黄和带领团队成员一次次地做实验,反复调试,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天天跟各种培养基、微生物以及实验仪器打交道。“科技创新创业,英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黄和说,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2005年9月,中国石化南京工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开发中心成立,黄和担任该中心主任。黄和与他的团队抓住产业变革机遇,承担了一系列科技开发项目,为中石化解决了大量工程技术难题,提升了其节能减排效益。
2006年,新利18彩票 成立了省级重大研发机构——江苏省工业生物技术创新中心,黄和被任命为创新中心主任。该中心先后吸引了10余名海内外优秀人才来此创新创业,承担着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攻关项目及多个企业的委托开发项目,孵化了多个技术型企业。
依托新利18彩票 、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苏省工业生物技术创新中心,黄和与团队部分成员在2008年6月成立了学科型生物高科技公司——江苏天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他的创业梦再次变成现实。
葆有一颗年轻的心,奋斗路,最青春
2015年,黄和回国已经有12个年头。12年里,黄和从一个普通的海归科研人,成长为生物工程方面的专家:担任“十二五”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工业生物技术主题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化学工程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和化工领域的项目咨询专家和评审专家。
自己成长的同时,黄和也带着学生们一起成长。他从教改着手,探索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工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他在校内开设交叉学科课程《代谢工程》,并主讲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生物分离工程》及江苏省精品课程《生物化学》。
上黄和的课,学生们既开心又发愁。开心的是,黄老师学术视野开阔,他的课幽默、风趣、生动,即使是枯燥的专业知识也能被他讲得深入浅出;发愁的是,黄老师特别喜欢提问,新开设的《代谢工程》课,没有现成的教材,讲义是黄和自己编的,问的问题讲义上也没有现成的答案,自己不独立思考根本回答不出来。
事实上,黄和的提问大多来源于他在科研实验中碰到的问题。他认为,“教学”与“科研”应相辅、相成、相长。只有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通过课堂、实验教授给学生,才能让知识真正“活”起来,让学生与学术前沿接轨。他鼓励本科生尽早进入实验室、进入老师的课题,培养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他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明白研究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独立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他的课题组中,不仅有博士生、硕士生,也有本科生,甚至有大一的新生,他的江苏天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成为该校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最佳的实践教学基地。
现在,黄和依然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与年轻人一起努力奋斗。很多人问黄和,怎么保有一颗年轻的心,永远追求创新、突破。他说,“很简单,当你拥有热情、信念,加上努力,加点乐观幽默,没准再来点运气,很多事就这么成了。用句时下流行的一句话:奋斗路,最青春。”
2015年05月28日《搜狐教育》:http://learning.sohu.com/20150528/n4140051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