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里深耕力作——
“专业苗圃”助力科研成果长成产业新绿
“这种超短焦激光电视,在距离墙面不到0.5米的空间,可投射出100寸以上的艳丽画面。”5月18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进激光技术研究所陈昱主任告诉记者,激光电视可展现其他任何显示技术无可比拟的色彩,实现“无屏电视”的理想。
被誉为显示领域“最高境界”的激光电视,在该所与熊猫电子、南京奕宇光电等企业携手之下,正从实验室款款走出,不久将进入千家万户,把大屏幕影院视觉体验带给消费者。
从原始创新到产品工程化的艰难过程,被业界形象地喻为“死亡之谷”。而“激光电视”之所以能迅疾实现产业化,归功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搭建的良好体制机制。“在科学到产业的创新链中,从科学到技术一直是薄弱环节。我们就是要做高校院所不愿做、企业又做不了的事,打造专业‘苗圃’,冲破创新‘死亡之谷’,精心培植落地发芽的科研成果从小苗长成大树。”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庆说。
2013年12月6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挂牌,承载起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重要使命。一年后的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省产研院调研,强调要深入推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通过一流研发平台、队伍建设和创新机制的建立,打造一批集聚全球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的专业研究所,也就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转化的‘专业苗圃’,使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重大产业技术的产出地,通过衍生企业、孵化企业和服务企业,引领江苏的产业发展。”刘庆说。
羯鼓频催,快马扬鞭,在省产研院面向市场全新构架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催化下,仅仅一年半,创新苗圃里已是新绿满眼春。
不久前,省产研院食品生物技术预备研究所理事会正式成立,该所肩负促进江苏乃至全国食品和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重任。“有后台——后方的实验室,主要负责前沿技术的研发;前台则将技术产业化,并面向市场进行推广转化。”江南大学副校长、食品生物技术预备研究所所长金征宇介绍这一新机制。该所将着重在发酵食品先进制造、粮食与淀粉绿色加工、水产品精深加工等5个领域方向,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扼喉之痛”,为企业开展合同科研和技术转移。
江南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直是我国该专业学科的翘楚,此番纳入省产研院框架,采取“一所两制”运行方式,力图改变高校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现状,架起科研与企业的桥梁,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从“纸”变现为“钱”。
“‘两制’一个是指在原先高校的运行体制下进行前瞻性技术研发,另一个则是产研院的特色,即进行产业应用研发,让科研服务于市场。”金征宇说,该所已与扬州、南通联合建设“江南大学(扬州、如皋)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让科技研发接上地气,实实在在助推我省食品生物技术产业提档升级。
从300万元到3000万元有多远?在省产研院膜科学技术研究所专家们看来,通过合同科研搞二次开发,赢取这样的“倍增效应”并非神话。副所长顾学红教授介绍,该所曾经花300万元从新利18彩票 “买”来一项科研成果,由于该基础研究不能直接应用于工业生产,遂结合企业需求进行二次开发,最终以3000万元将这项技术推向市场,产生10倍的增值效益。
因为担心启东王子造纸厂造纸废水污染水源,当地老百姓曾对这一项目提出很大的异议。膜科学技术研究所将一些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力量整合起来,开发出全球首套制浆造纸废水零排放成套工艺。经过神奇“72变”,造纸废水被成功转化为净化水、工业盐以及干泥等,不仅实现了污水的零排放,而且水回用率超过99%,相当于新增一个再生水厂。
“过去财政对研究所的支持是按人员数量分配经费,省产研院建设的理念是‘民办公助,干事不养人’。具体做法是,根据研究所服务企业的合同科研绩效给予经费后补助,从而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刘庆说,通过这样的运行机制,研究所去年合同科研到账达3.81亿元,极大地“反哺”了科技研发。
留美博士薛九枝,主要从事液晶技术和光电材料应用方面的研究,曾经在美国一流高校、研究机构和三星等跨国公司任职,先后两次创办液晶技术产品类公司,具有丰富的科研和管理工作经验,以及相关领域内整合优质资源的能力。省产研院延请这位高端领军人才担纲“项目经理”,他拟在6个月内形成液晶技术领域的产业技术发展战略报告、组建研究团队,引进多项液晶领域项目落户江苏,并负责筹建省产研院先进液晶技术研究所。
设立“项目经理”,是省产研院重点实施四项改革中的关键一项,借鉴美国DARPA模式,面向全球遴选一流领军人才聘为项目经理,围绕我省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需求,组织实施产业前瞻性重大集成创新项目,形成先发优势,以期在一些关键领域实现由“跟跑”向“并行”甚至“领跑”的华丽转身。
为在更广阔空间促进科技与经济“联姻”,省产研院挥出了大手笔。
在常州,布局设立省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智能装备产业创新核心引擎。在苏州,落下“两子”,一是省纳米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有效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力争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近200亿元;一是省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将发展成为全国医疗器械资源最集聚、人才最集中、研发能力尤其是新技术工程化能力全国一流的研发服务平台。
“省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主要依托省内国家高新园区,重点面向省内已有产业优势和创新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创新资源和要素整合、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产业技术扩散和企业孵化、产业创新投融资服务等,努力打造一批区域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核心引擎和策源地。”刘庆介绍说。
“鼓励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到省产研院兼职,业绩可作为职称评定主要依据”、“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并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给予个人奖励时,获奖人才可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单项技术交易额超过500万元的,省产业技术研发专项资金给予一定额度的奖补”……日前,我省出台一系列有关成果转化、创新孵化、考核激励等方面措施,这些为省产研院“量身定制”的科技新政,为创新苗圃洒下更多甘露。
《新华日报》2015年5月21日1版 :xh.xhby.net/mp2/html/2015-05/21/content_1254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