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视角>> 正文

[现代快报]“学者从政”传递新信号

时间:2015-02-09 来源: 作者: 摄影: 编辑: 上传:赵蕾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近来,“学者从政”再成焦点。2月4日的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方微博援引共产党员网1月28日消息称,该校校长侯建国履新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值得一提的是,现任科技部部长万钢在调任科技部前曾任同济大学校长。

1月28日,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尔乘到环保部宣布中央决定,陈吉宁任环保部党组书记,免去周生贤环保部党组书记职务。陈吉宁此前系清华大学校长。而在2013年,有着“平民法学家”之称的徐显明,从山东大学校长调任中央综治委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把视角“拉长”,从政的学者有一长串名单。“学者从政”不是新事物,但目前看来,它显然已是一种新常态。在经历了一次次的舆情考问之后,进入行政体系的专家或学者,也被寄望于取得更大的作为。 现代快报记者 刘方志

“学而优则仕”的新常态

从高校走入官场的,并不鲜见。路甬祥、蒋树声、徐匡迪、万钢、陈章良、周济、袁贵仁……一个个“学而优则仕”的代表,耳熟能详。

新京报发现,现任校长林建华之前,浙江大学连续有3任校长“从政”,除路甬祥担任校长时就已是中科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外,潘云鹤卸任后成为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杨卫则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进京”学者多,到地方的也不少。而对于其中的不少人来说,在地方和北京之间转换角色,很常见。

如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陈章良调至广西壮族自治区担任副主席,后又回京担任中国科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媒体提及,仅一年多前,跟陈吉宁搭班子的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胡和平才调任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以陈吉宁、侯建国履新为代表的这一轮“学者从政”,被认为释放出一种关于干部轮岗的新信号。

这种观点显然是关注到了去年底中办印发的《2014—2018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

该纲要提出,注重从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中培养选拔党政领导班子成员。

评论人周文郁近日在《学者从政将成干部轮岗新常态》一文中直言:希望通过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打破专业领域“排资论辈”“外行管理内行”方式,为平民阶层拓宽上升空间。

针对“学者从政”,江苏省委党校副教授刘青昨晚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他对“设立政学互通的旋转门制度”予以期待。

“专家学者从政,作为公务员制度的补充,是值得推广的。”刘青说。新利18彩票 法律与行政学院院长刘小冰也对这种做法给予肯定。

从“治校”到“治国”的转变

2008年,徐显明还在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时就提出,高水平的法学院应当同时担负五大使命,包括“改善对正义的管理”,以及“培养治国理政和从事法律职业的杰出人才”。

而其就任中共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之后,“法律人从政”引来热议,“改善对正义的管理”正式成为一大“实践课题”。

而陈吉宁的履历也显现诸多“环保印记”:1981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于1986年7月获得学士学位,随后赴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清华担任环境工程系主任,多年来担任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第一财经日报引述消息称,陈吉宁可能出任下一任环保部长。环保人才任环保部长,成为网友的“畅想”。

“这是国家政府管理现代化、政府官员学术化和专业化的一个体现。”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直言,学者型官员陈吉宁执掌环保部,将给中国的环保事业带来新的惊喜。

媒体广为提及的一个细节:2014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第一次审议,陈吉宁指出该草案存在的“一个明显不足”。

2014年4月22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举行分组会议,审议《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陈吉宁毫不掩饰自己的批评,“这部法到底是不是一部违法成本高、守法成本低的法?到底能不能调动公众真正参与到环境监督和保护工作中?”

研究方向和履历与“大任”的重合,在“学者从政”现象中随处可见。公众期待,这些明星学者,能够在行政领域,针对各种难题亮出“手术刀”。

以专业化告别“水土不服”

“学者从政”也有不成功的例子。10年前,郭元晞备受关注。作为四川的明星学者,他几乎参与了从上世纪70年代至1998年四川省的所有重大改革;他是西南财经大学的博导、教授,1998年5月他被推荐到四川德阳市挂职担任副市长。2003年,他因在官场“水土不服”,卸任重返校园做学问,并把他的市长经历写成了一本名为《市长手记》的书。

“水土不服”事例带来的诸多争议并未平息。一些网友对校长从政也有微词或不解。而武汉大学原校长顾海良曾在接受采访时呼吁,“应以宽容的态度看待这种现象”。

昨晚,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复旦大学选举与人大制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浦兴祖对学者的专业化亮出观点:“专业化”不仅仅是看一个专家学者原来的专业是什么,在其到了领导岗位上后,本身也有一个专业要求。作为行政首长,管理专业能力必须具备。

“专家学者到了行政岗位,应该自觉补课,毕竟管理有管理的学问,怎么收集民意从而决策?怎么实施?反馈意见过来后,如何加以改进?等等,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注意。”浦兴祖说。

在很多人看来,陈吉宁与侯建国的履新令人放心。“术业有专攻”,履新的行政岗位,与自己的研究方向颇为一致,这将是他们“从政”成功的坚强保证。而履新于熟知的领域,是新一轮“学者从政”的一大亮点。

对话

刘小冰:

愿“学者官员”不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作为干部任用的一大热点,“学者从政”引人关注的不仅仅是有关专业化、新信号的讨论,在体制或机制的变革上,它同样抢眼。

昨晚,就此话题,新利18彩票 法律与行政学院院长、法学教授、法学博士刘小冰接受了现代快报记者的专访。刘小冰同时兼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全国法理学研究会理事。

柒周刊:“学者从政”是怎样一种新常态?

刘小冰:专家学者从政,某种意义上,改进了行政领域中专家学者比重偏低的情形,是引进新思维、新人才的措施。这种做法,在国外是一种常态。欢迎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变革中去。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多人口,仅靠原有的用人体制是不够的。

柒周刊:“学者从政”令人期待,也面临挑战,陈吉宁履新就被舆论认为压力不小,同为学者,您怎样看这个问题?

刘小冰:专家学者从政后,面对一个长期运行的体制,有一个磨合期,如何既能保持专家学者的独立地位,不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保留专家学者原有的品质,又能保证行政权力的正常运行,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假如专家学者从政之后,被不好的东西所腐蚀,那么就违背了引进专家学者从政的初衷。

用人机制应获得尊重。专家学者从政,必须按法定程序走,不能因为某领导的一句话就随意化,甚至抛弃原有的法定程序。

柒周刊:公众曾有担心,觉得学者当官不会是长期任务,对其要求可能会降低。

刘小冰:不管担任哪一级的官员,都必须强调责任制。对于专家学者从政,一些老百姓、官员会有疑虑,对专家学者从政之后的适应能力有所担忧。行政体系里,强调行政首长负责制,出了问题之后,不能因为其原来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就对其降低要求。

柒周刊:学者从政后,面临与官员搭档的问题,这方面该注意什么?

刘小冰:这种“搭配”切记同质化,要有异质结构,让不同类型的人才搭配起来。此外,我想补充的是,学者当官后,也要改变语言表达方式,少说官腔、雷语,多说大白话。前提是要接地气。多了解民情民意很重要。

2015年2月8日《现代快报》第F12版:http://kb.dsqq.cn/html/2015-02/08/content_384523.htm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