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共授奖318项成果、8位科技专家和1个外国组织。记者了解到,江苏高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2项(主持完成17项),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主持完成的项目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分别占全国高校获奖数的10%、21%和11%。
据悉,在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318项获奖成果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7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2项。江苏共有17所高校获奖,其中省属高校9所。东南大学共获奖6项(主持完成5项),全国高校排名第四,该校吕志涛院士等主持完成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更是勇夺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此外,中国矿业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各获奖4项;江南大学、河海大学各获奖3项;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各获奖2项;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苏州大学、新利18彩票 、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扬州大学、淮阴工学院各获奖1项。“预应力是广泛应用于重大土木工程建设的核心技术,近3年创造经济效益达41亿元。”吕志涛院士介绍说,此次获奖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是他和他的团队几十年来的科研积累。南京大学教授邹志刚主持完成的“可见光响应光催化材料及在能源环境应用的基础研究”项目,首次在世界上成功开发出可见光响应型水全分解光催化剂,此次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此外,南京农业大学主持的“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相关基因挖掘与新品种培育”项目、江南大学牵头的“新型淀粉衍生物的创制与传统淀粉衍生物的绿色制造”项目等一大批惠民重大科技成就,此次也登上了国家最高领奖台。河海大学唐洪武教授等完成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复杂河网多目标水力调控关键技术及实践”,在淮河中下游河网防洪除涝安全控制、太湖流域水质水量调控等多个流域得到成功应用,每年达成防洪、供水、环境、生态和水资源利用等效益数十亿元。“我们的产品问世3年来,为企业和地方政府挽回直接经济损失8000多万元,产生经济效益2亿多元。”苏州大学李华博士等完成的“可控结构吸附材料构建及控制油类污染物的关键技术”项目,此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一技术对油类污染物的吸附饱和时间由4小时缩短为2-11秒,吸附倍率提高5-15倍,保油性能提升30%,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油污染突发事件及石油化工等行业。
2015年1月15日《江苏教育报》第A1版:http://epaper.jsenews.cn/shtml/jsjyb/20150114/166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