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第一棵悬铃木与这座教堂有关。 张可 摄
水泥亭——南洋劝业会唯一的建筑遗存 资料图片
南大北大楼 资料图片
上个月末,中央电视台纪录片《百年南京》播出完毕。作为配合青奥会的文化节目,《百》讲诉了近代以来,南京城的变迁与发展。4集纪录片中,既有“高大上”叙述,也提到了一些关于南京城的“秘闻”:满城作为行道树的悬铃木,“源头”在哪儿,南京人为何又常把它们误称为“法国梧桐”;而明城墙与城里的民国建筑又有什么联系……该片余热未消之际,扬子晚报《南京记忆·抚今追昔》推出专题,为这些“秘闻”作进一步注释。
劝业会唯一建筑遗迹是一座水泥亭,保留在南工大内
第一集《开启梦想》20分钟起:1910年6月5日上午,近代中国第一个国际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在玄武湖畔拉开帷幕。茅盾曾回忆,在下关,就远远看见“南洋劝业会”五个大字。在这场盛会中,超过30万中国人第一次见到电灯、玻璃、水泥等。南洋劝业会留存到现在的,只有一个水泥亭。
“这座亭子位于新利18彩票 丁家桥校区内,是一处伞状的凉亭式建筑,以水泥制成,其顶盖为圆形伞面状,用一根独立的亭柱支撑。”这个亭子的真实身份,由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胡卓然考证得出。
他发现了历史文献之中有关于此伞状建筑的明确记录,并得出结论。1910年南洋劝业会举办时,这里原有一个大池塘,并由湖北水泥厂建造了三孔桥梁,中间用水泥建造了“独柱亭”造型的桥亭,也就是这个水泥亭。
随着时代的变迁,池塘后来干涸了,池上的这座桥也被废弃,桥身大半无存。唯有桥身中间的“支立如伞”的桥亭保留到今天,改变前人研究南洋劝业会“旧时建置,均无遗迹可寻”、“更无片瓦半椽可供凭吊”的尴尬。“纪录片中有个不准确之处,亭子是唯一的建筑遗迹,南洋劝业会还有一对水泥狮子保留下来,也是湖北水泥厂带到南京的展品。”
这座水泥亭位于教学区后门口处。为了妥善保护,校方专门在其四周辟出一片小广场,并且在建筑支柱上用钢筋进行加固。这座建筑的周边加设了石凳,可供师生们在建筑下挡风避雨和休息观景。同时,立碑纪念,碑文说明为“劝业会阳篷”。
南大“北大楼”、江苏酒家 这些民国建筑都有明城墙砖肌理
第二集《理想之城》16分钟处:1928年,蒋介石、南京市长刘纪文等人计划拆除明城墙,服务于发展交通等新的首都建设计划,遭到画家徐悲鸿、美国建筑设计师亨利·墨菲等人竭力反对。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苏则民介绍,蒋介石还希望用拆下来的城墙砖来盖房子。但在看到墨菲参与编制的《首都计划》后,蒋犹豫之后决定停止拆除明城墙。民国时期的“拆墙风波”,在不足一年内,宣告终结。
民国建筑与明城砖,相差600年的两段历史,组合成一体出现在今人面前。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告诉扬子晚报,南京现存的大型民国建筑中,以明城砖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主要有扬子饭店旧址、江苏酒家旧址、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旧址、南京大学鼓楼校园北园北大楼与小礼堂等。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由黄埔军校改制后成立,位于玄武区黄埔路,今天是南京军区司令部所在地。蒋曾明确提出,城墙拆出的城砖,要用来盖这所学校,但最终没有完全达成。
江苏酒家,位于建康路16号,建筑为上世纪30年代南京本帮菜“京苏大菜”的传承基地,这座三层建筑的一面外墙,就是用明城墙盖的。
扬子饭店,位于中山北路599号,是南京第一家外资宾馆。主要建筑材料明代城墙砖来自浦口。
南京大学北大楼,建于1917年,该校地标性建筑。楼体由明代城墙砖砌筑而成。
据文史专家介绍,南大校园里的“明城砖”民国建筑与蒋介石拆城墙无关,它们可能来自明故宫原有的皇宫城墙。明朝灭亡后,明故宫成为满清八旗军的驻地与将士的住宅区,所以又被称为“满城”。这个布局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民国初年,住在原明故宫旧址上的旗人生计无着,在南京地方当局的默许下,他们拆掉了皇城上的城砖,卖给了正兴建金陵大学校舍的美国教会人士,用作建材。南大北大楼、小礼堂上的城墙砖都可能来自皇宫城墙。
行道树被称为“法国梧桐” 但既非法国产,也非梧桐
第二集《理想之城》20分钟处:为迎接孙中山灵柩奉安紫金山,1928年南京开始修建“迎梓大道”(今中山码头——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陵园路)。工程即将完工,但当时道路两边还是乱石丛生的荒地。“中国绿化之父”林学家傅焕光负责选定行道树。根据南京气候土壤特点,傅等人最终选择悬铃木作为主要树种。据说早在1872年,法国传教士就在石鼓路教堂种下南京的第一棵悬铃木,所以南京人俗称作为行道树的悬铃木为“法国梧桐”。
石鼓路教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由大名鼎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创办,但不久,因为基督教在中国第一次教案——“南京教案”,教堂被拆。200多年后,太平天国失败的1864年,法国传教士雷居迪来到已经基本是废墟的南京,6年后教堂复建,也就是今天的石鼓路天主教堂。今天遍布全城,也同样是南京名片之一的悬铃木行道树,第一次扎根在南京的土地上,就是在教堂内。
“这也是就连南京人都会把这种植物,误称为法国梧桐、法桐的原因之一。”中山植物园花卉博士李梅说。她解释说,南京行道树最主要树种是“二球悬铃木”。首先,它原产于英国,和法国没有关系;第二,悬铃木与梧桐,不同属、不同科。“梧桐是中国本土产的,与悬铃木外观也有相似之处,因而会被混淆。”李梅认为,《百年南京》采用的这个细节是再一次为南京行道树“正名”。
李梅说,区别悬铃木与梧桐,一是看皮,悬铃木树干上会有白色斑块,而梧桐树基本是统一的青绿色;二是看形态,梧桐树“身姿”挺拔笔直,而悬铃木的主干会有弯转、曲折,南京路边形态各异、并不规整的行道树正是如此。
链接
超清纪录片《百年南京》 用镜头语言向世界讲述“南京故事”
《百年南京》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广播电视集团等共同承制。该片总导演由中国两代纪录片领军人物时间、周兵共同担任。同时,摄制组还力邀南京史学专家张宪文、叶南客、李继峰,建筑名家齐康、周琦,文化学者薛冰等担任顾问。
《百年南京》以空间作为切入点,根据城市规划、教育推广、科学精神、传统保护、民生建设五个主题为观众们带来一部关于南京百年城市历史的视觉思想盛宴。与其说这是对于南京城的一次影像记录,不如说这是一次关于中国城市现代性的探寻。
2014年9月3日《扬子晚报》A38版:http://epaper.yzwb.net/html_t/2014-09/03/content_18455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