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以上准大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学啥
新华报业网讯 眼下,我省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正在进行。对很多考生来说,刚刚经历了前一阶段填志愿时不知道想学什么专业的迷惘和纠结,又即将面临新的迷惘和纠结:不知道即将会被录到什么专业、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喜欢上即将被录取的专业。据了解,有这种迷惘和纠结的“准大学生”在六成以上,他们在专业选报过程中通常会放弃“自主权”,而由家长或老师代为作主,或者是对着招生专业目录随便选,个中原因发人深思。
站到大学门口,不知想学什么
“在高招第一阶段招生宣传中,我发现有60%左右的考生都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专业,令人感慨。”7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读博士崔益军告诉记者。从农家子弟到博士生再到创新创业一肩挑的学生老总,崔益军是以励志形象参加学校“生源中学”招生宣传的,但与考生接触的“滋味”却比较复杂。
有此感受的并非崔益军一人。东南大学高教研究专家仲伟俊教授透露,每年高考填志愿阶段,都会有亲戚朋友为孩子专业选择而请他支招,问他们的孩子有什么想法,回答基本上都是“随你们填吧,我没有什么想法”。一些有二次选择机会的学生,甚至在读完大一后仍不能自主选专业,还是要家长帮助拿主意。
“这种现象很普遍,超过一半的考生在志愿填报时都是盲目或盲从的,有的靠家长作主,有的由老师定夺。”高招前后这段时间,频频与考生接触的新利18彩票 学工处处长郭万牛说。
“对专业和未来有自己明确想法的考生,10个里面大概只有三两个。”连续十几年参加学校招生宣传的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教授李东新告诉记者。“考生来咨询的时候,我们会问你喜欢什么,大多数都说不上来。”
唯分数,导致自主能力缺失
即将踏进大学,考生为何会出现方向感迷惘?
“在现行的教育模式和体制下,出现这种现象是必然的。”仲伟俊分析说,孩子兴趣点的形成,有些是内生的,有些则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孩子,从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基本上都是只关注成绩在班上的排名、能否考高分、上好学校。很少有机会深入社会、接触高校。其结果,必然会出现自主能力、判断能力缺失,而在高考志愿填报时“没辙”。
微信朋友圈中,有个帖子广为流传,题目是《可怕的中国式教育:聪明伶俐进去,呆若木鸡出来》。帖主讲了两个中外教育对比案例,其中之一,是对同一道历史题不同的命题方式——中国高中: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的?最远打到哪里?美国高中: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人家是在培养能力,而我们是在灌输知识。”帖主感言。
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高考志愿填报时多数孩子“没方向”。李东新告诉记者,由于考生中学阶段最高目的就是高考,无暇发展个人兴趣,到了大学后随着高考压力消失,学习动力也大减,所以大学里厌学现象普遍,创新热情更是贫乏。“现在来参与创新活动的学生,大概在20%以内。其中打心眼里想发明创造而不是为了拿个什么奖的,也只有20%中的20%。”
医治专业迷惘,亟盼大类招生
医治准大学生的“专业迷惘”,一方面需要克服应试教育的“副作用”,增强准大学生的自主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中学和大学的衔接。
李东新认为,高校要多深入中学进行学科专业宣传,指导专业填报,有条件的中学也要多组织学生到大学进行参观、交流,增强专业认知,以减少填报志愿的盲目性。
“更重要的是要打破‘一考定终身’、‘一选定终身’的招生制度,给考生更多的选择机会。”郭万牛直言,“高校定专业太早、转专业框框过严的状况迫切需要改变。”郭万牛直言,现在很多高校专业填报都是“一选定终身”,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会因为“学非所爱”而被扼杀。“应该跟国际接轨,扩大大类招生,学生在大学里经过一两年通识教育后,兴趣会逐渐明晰,此时再选专业,盲目性就会大大减少。”
毕业于南师附中、现为美国壹壹菁翰教育咨询公司CEO的胡海俊女士告诉记者,美国大学专业填报有一栏就是“不确定”,很多学生都会选择这栏,大一大二接受通识教育,之后才进入专业学习。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大类招生比例还很低,以我省为例,虽然高校数量居全国第一,但132所高校中只有南大、苏大、南财大及晓庄学院等少数高校实施大类招生。
2014年7月17日《新华日报》:http://js.xhby.net/system/2014/07/17/021413316_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