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学校上课,晚上自己上课,周末继续自己上课……新利18彩票 大三学生高志锋的日程表上,每天自己上课的时间超过4小时,最多时甚至达到10小时。
这个“自己上课”,就是时下流行的慕课(“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英文缩写)。
慕课世界里的视频课程,基本都来自世界名校,且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
南京高校里像高志锋一样,迷恋慕课的学生不在少数。通过慕课的学习,他们对学校和老师的看法、对自己未来的规划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对高校来说,慕课来袭,更意味着一场高等教育方式的变革。
“慕粉”们的生活
繁重学校课程外自学3年,慕课让他找到研究方向
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李琛博接触慕课已经3年,尽管他的校内课业不轻松,但是慕课从未丢开过,算得上资深“慕粉”。
“大一时,人人网上有同学分享了一个慕课网址,点进去就是Coursera的网页。” Coursera是目前慕课3大运营平台之一。
“当时就觉得这种课程形式挺新颖的。传统课堂,老师不会跟学生有太多互动。”
李琛博介绍,比如课程《硬/软件接口》在讲到机器底层机制时,配合的实验是内存攻击。老师给了一个流行于上世纪80年代的运行程序,需要通过观察机器底层机制找到内存溢出的漏洞,然后利用漏洞去攻击这个程序。“当年有很多黑客利用程序漏洞攻击它,做实验时就好像穿越到80年代当黑客一样,感觉很酷。这样的上课形式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
李琛博在南大修了两个专业,分别在仙林和鼓楼两个校区。下课第一个奔出教室赶校车或地铁赶往另一个校区,对他而言是家常便饭。而一天下来,结束两个校区忙碌的奔波后,才是李琛博的慕课时间。
在慕课平台上,学完一门课通过考核就可以拿到相应的认证证书。拿了6门课证书的李琛博说,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大二的一次慕课经历。
“计算机领域有很多分支,在学校接触的很有限,在慕课上却能看到许多。大二时我上了一门程序语言设计的慕课,也因此喜欢上了这个专业领域分支,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将来的研究方向。”
1年狂“慕”30门课,大年三十还在赶作业
高志锋的慕课经历称得上传奇,新利18彩票 计算机专业的他,从大三开始接触慕课,结果用一整年学习了30门慕课课程,拿到20几门课的证书。
“曾经一度绝望,第一次承认自己会被那些名校算法大牛完爆。”高志锋在博文《我与慕课的故事》里这样写道,去年9月ACM赛场(程序设计界的奥林匹克比赛)的失利对他打击太大。就是在这样心情低落迷茫的真空期,他偶遇慕课。
高志锋用“相见恨晚”来形容他与慕课的结缘。“可以说,是慕课拯救了我,一下子打开了我的眼界,原来自己也可以在世界级名校的平台上找到努力方向,找回自信。”
看课程视频再加上作业,一周大概需要花费60个小时,学校的课程已满满当当,高志锋迷上的慕课只能挤出时间来学。“去年大年三十,我还在赶慕课的作业呢,因为第二天是提交的最后期限。”
大多数高品质的慕课课程都是国外大学的英语授课,语言障碍是许多人学习慕课的第一个难关。刚开始,高志锋也被这个难关绊住了脚,一段10—15分钟的视频需要对着字幕翻来覆去看,不认识的单词一个个查。现在的他,不仅能轻松听懂,还加入了慕课的义务字幕翻译组,希望帮助有需要的人。
“慕粉”故事带出的疑问
据了解,在南京高校,知道并接触过慕课的大学生至少四五成,而活跃着的慕课粉丝可能有3位数。尽管与几百万在校大学生总数比起来,这个数字显得微小,但他们的学习经历和感受,却引发出一个个颇具颠覆意味的“大问题”。
毕业证书
会不会不再重要?
慕课上的课程基本都是世界名牌大学教授们精心录制的,由于来自不同的学校,学生在学完后除了拿到一纸课程认证外,绝大多数并不能得到所在大学的学分认可,然而,那又怎样?
黄欣是李琛博的同班同学,在李琛博的推荐下接触到了慕课。黄欣喜欢科幻片,喜欢那些关于未来世界的神奇设想。他在慕课上的第一门课是《机器学习》,老师根据每个大块知识点安排的编程作业有汽车自动驾驶,手写数字识别……
尽管一次作业需要三四个小时,但上着这样的课,做着这样的作业,感觉好像那些人工智能的想象都可以在自己手中得以实现,黄欣乐此不疲。这个暑假,凭借慕课上学到的知识,他还顺利找到实习岗位。
李琛博前不久也收到了阿里云公司的实习Offer,平时慕课上的学习积累在面试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阿里在面试中问到很多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我脑海里首先跳出来的都是慕课上学习的画面。”
“有没有大学毕业证书将来也许并不重要。有了慕课的课程认证,具备了相关的专业能力,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高志锋说。
大学老师会不会失业?
大三学生武慧凯当初选择慕课的动机比较“现实”——补课。因为之前他在参加香港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面试时被刷了下来,备受打击之余,更意识到自己的欠缺,于是准备在慕课上“恶补”,以便顺利通过面试。
慕课开启的全新世界却改变了他的初衷。武慧凯印象最深的一门课是《人工智能导论》,课程设计得非常有趣,用为游戏写策略的方式把整个课程串起来,一边上课一边玩游戏闯关的感觉,特别好玩。
“本来上慕课是为补课,结果没想到越来越被吸引。现在学校有的课程,老师一直在念课件,很无聊,我人坐在课堂上,心却在手机上的慕课视频。”武慧凯说,他真担心,一旦慕课越来越普及,不少大学老师的课都没人听了,老师们会不会失业?
部分大学会不会迎来生源危机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二学生卢心悦从未考虑过的专业,去年高招录取在网上查到被调剂到该专业时,她甚至想到过复读。“高中老师告诉我,学习的途径很多,只要肯学,进了大学后一样能过得很充实,也可以学到自己想学的课程。”果然,进校后不久,卢心悦接触到了慕课。从哈佛大学到宾夕法尼亚大学,从单纯的上课,到既上课又当义务的字幕翻译,卢心悦是“大开眼界”。
卢心悦说,本来,她对自己大学的牌子还挺满意,现在这个想法都改变了。“如果有机会继续读下去,我肯定要选择一所更好的大学。”
高志锋的想法和卢心悦如出一辙,“即使学校给我提供本校或者其他非一流学校的保研资格,我也不一定接受。”在经历了慕课这样一个更高层次的学习平台后,高志锋的眼界也更高了。
慕课倒逼高校改革
“学生们的担心并非危言耸听。”南京大学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桑新民教授是慕课方面的专家,他认为,慕课对大学的挑战是前所未有、极其严峻的。
声音:老师和高校,必须跟着一起变
慕课平台上的不少课程都来自哈佛、麻省理工等世界著名的大学,门类丰富,课程形式设计自由灵活,学习者只要注册一个邮箱,就可以免费在线学习。慕课上最热的课程参与人数能够达到十几万。
“世界最好的课程走出‘象牙塔’,是对各国大学同类课程的宣战,这对现实大学课堂中大量存在的低水平教授和低层次教学的冲击是颠覆性的!大学生一旦发现免费的优质课程,学校却还强迫他们缴费去学低水平的同类课程,不满是可想而知的。”桑新民说,这就迫使所有大学和老师必须在自己课堂上做出改变。
出招:研发校本慕课+加强“体验式”教学
记者了解到,针对慕课,南京地区的高校们已经开过多次研讨会议,一方面,他们频频与慕课3大平台运营商接触,希望把自己学校研发的课程放到平台上,在增强学校影响力的同时调动老师的研发积极性;另一方面,研发自己的校本慕课,以满足学生在线学习需要。
南京大学教务处介绍,他们已经建成一门校本慕课课程《认识地球》,并在南京9所高校试用。该校计划近期还将建设几十门国际平台标准的慕课课程,供本校使用。
东南大学教务处处长雷威介绍,他们打算在三五年内建设起80—100门的慕课课程。目前正在建设的有十几门课,今年九十月份完成,下学期可在本校投入使用。
“南航也正在按照3大慕课运营平台的标准,建设本校的慕课。率先正在建设的是8门特色课程,比如《航空航天概念》等,每个知识点5—10分钟,有随堂测试,有作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江爱华介绍,课程制作好后会放在工信部建设的高校联盟慕课平台上。
新利18彩票 副校长张进明透露,该校还在筹建“慕课学习协会”,鼓励师生一起参与慕课社区建设。“我们还在研究如何与各大慕课平台达成合作,将线上证书和线下评价相结合,让在线课程学习更具含金量,从而认定为正式学分。”
他介绍,该校还在筹划建立1000平方米的“创客空间”,配备最先进的快速制造设备和工具,包括激光切割机、3D 打印机等,让学生真实体验具体工程项目是如何完成的。“慕课这样的在线教育可能替代传统教育中知识传授的环节,但动手实践还是得在真实世界里完成。如何把‘讲授式’教学推向‘体验式’教学,我们已经在做。”他说。
慕课缺陷引发的思考
据介绍,慕课也有很多不可避免的缺点,比如课程分布较零散、部分专业课程没有能够形成比较系统的体系、课程门类局限等。慕课上所有课程都以短小精悍的视频模式呈现,也并非适合所有课程的学习。此外由于慕课没有学分、文凭等认可,能够坚持完成的学习者毕竟是少数,虽然一门慕课会吸引来上万甚至十多万的参与者,但慕课课程的平均完成率只有2%。
“慕课的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开放化和资源重组,其实和当初教学引进PPT一样,只是教育模式的一次更新。说老师因此失业、大学因此倒闭有点言过其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院长施大宁教授说。
张进明也认为,大学的功能不应仅仅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现实校园中老师的言传身教、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可能被慕课取代,大学应当充分发挥线下教育的优势,推行“翻转课堂”模式,学生在课前通过慕课自学知识,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开展面向问题或基于项目的教学,让老师充当辅导者、教练员的角色,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深度链接
关于慕课
慕课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大规模、免费、来者不拒、学习方式灵活、课程质量高是其显著特点。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多家专门提供慕课平台的供应商纷起竞争,Coursera、edX和Udacity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三巨头”。
2014年7月28日《人民网》:http://js.people.com.cn/n/2014/0728/c360307-21798863.html
以下网站转载此文:
中国网络咨询台:http://www.cnnt.hk/a/chengshifenzhan/jiangsu/wenti/2014/0728/39818.html
新民网: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4/07/28/24918654.html
扬子晚报网:http://www.yangtse.com/jiaoyu/2014-07-28/222566.html
新华网:http://www.js.xinhuanet.com/2014-07/28/c_1111834614_6.htm
凤凰网:http://js.ifeng.com/city/detail_2014_07/28/2665359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