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视角>> 正文

[中国化工报]化企看好南工大“无缝对接”

时间:2012-05-25 来源: 作者:王云立 摄影: 编辑:赵蕾 上传:赵蕾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目前南工大除在校内建成一批现代化的生产实习基地之外,还在扬子石化、南化公司等多家著名化企内建有校外实习基地,以此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实现产学研用无缝对接,有利于他们顺利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转换。”南工大宣传部部长郭万牛这样说。

如今,在江苏乃至更广阔的区域内,南工大毕业生早已成为抢手的“香饽饽”,而企业遇到生产技术瓶颈也往往首选该校为合作伙伴。这种现象被业内誉为“南工大现象”。

据悉,其前身为南京化工大学的南工大,目前教学与科研重点之一仍为现代化工领域。近年来,该校为主动适应调结构转方式的经济发展需要,构建并不断优化以“大化工”为主干的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体系,新组建了新材料、新能源、环境等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群。他们已建成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培育点两个;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二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重点专业9个。

目前,南工大已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各专业毕业生,在省内外著名大中型化工企业里,有相当多的毕业生已经担任董事长、总经理、总工程师等职务。在许多企业的重要岗位上,该校毕业生做出了骄人的业绩,如扬子石化工程师张勇优化了“B-110液化气供气系统改造”、“G-910A增加变频器”等项目,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烯烃厂工程师赵锟开展系列技术革新,完成了“重质炉结焦抑制剂工艺应用研究”,提升了生产控制水平。

大学毕业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也需要在人才市场上受到用人单位的检验与考量。对此,业内化企最有发言权。

南化公司劳资处副处长许清告诉记者:“南工大办学注重专业设置,与企业结合紧密度高,该校的化工、化机、仪表电器等专业的学生非常抢手。我们公司每年都要招近10名毕业生。”南化机厂长李建平赞许道:“南工大特别注重学生实践和身份的提前转换,强调每届学生都要深入企业、熟悉企业、融入企业。”赞誉之余,是对南工大办学的充分认可。

当前,在化企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企业产生许多自身难以攻克的技术难题,而南工大就是善于利用科研优势为企业破解各种“瓶颈”。据扬子石化烯烃厂丁二烯车间生产副主任黄金勇介绍,为了提高装置效率,南工大开发了“丁二烯生产装置智能优化控制系统”,提高了生产装置智能优化控制水平,先后应用在1套和2套丁二烯装置,有效提高了装置的运行效率,降低了装置的能耗、物耗和丁二烯产品的损失,每年增加经济效益520万元。该科研项目荣获了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另外,南工大为扬子烯烃厂回收乙二醇装置尾气中的乙烯,每年效益超过1000万元。

据郭万牛介绍,为适应当今新的经济形势,加快促进产学研用有效结合,该校努力实现“三个无缝对接”。

一是做到科技创新育种、育苗、产业化的“无缝对接”。精心打造“一园三区”格局:即南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研发创新的 “种子”基地,浦口经济开发区的新材料、生物医药、循环经济等高科技项目“种苗”孵化基地,南京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二是做到学校创新成果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改变以往高校闭门搞科研的习惯做法,鼓励教师走出象牙塔,面向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开展科学研究,与学校共建创新平台,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技术、装备、人才、信息等全方位服务。继与常熟市共建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泰州市共建医药工业研究院、与连云港共建海洋工程研究院之后,扩大与各地建立特色基地,融研发、转化与成果应用于一体。

三是做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无缝对接”。与科技等部门合作,建设南京科技广场,立足南京、面向江苏、辐射全国,建设科技公共服务、科技中介两大平台,以及科技政务、专利展示交易、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外包、各类专业化服务五大中心,促进成果转化。

2012年5月25日《中国化工报》:http://www.ccin.com.cn/ccin/news/2012/05/25/229181.shtml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