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炎华(右一)正在指导学生。本报通讯员 南工轩摄
新利18彩票 环境学院院长徐炎华是最早一批大学“创业院长”。采访当天,他正和其他教授给研究生做论文答辩,其中就有他带的研究生释秀鹏。小伙子这次提交的是一篇实用性很强的论文,帮徐州一家农药上市公司设计废水预处理工艺方案。“自从办了公司,学院研究生们就没写过‘纸上谈兵’的论文,都是结合企业实际技术难题提出的可行性解决方案。”徐炎华说。
身兼学院院长和公司董事长,创业3年多,徐炎华并没有像一些人担心的那样“心野了”、“学术废了”、“站不回讲台了”。反之,环境学院承接的国家、部、省、市级重大科研项目越来越多,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公司业务蒸蒸日上。这个“创业院长”,他干得风生水起。
“带身份”办公司,创业团队占股91%
徐炎华创业始于2008年,那时他上任南工大环境学院院长不久。当时南工大大胆先行先试,积极支持想创业的教师办公司,让众多沉睡的专利走出校园为社会服务。
环境学院的研究强项是工业污染控制技术,拥有迫切的市场需求。“此时不创业更待何时?”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带着8名和自己一样有创业激情的老师,在学校支持下,徐炎华牵头注资300万元,成立了南京工大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南工大、也是当时南京高校首批“创业院长”。
“没有学校支持,我肯定不能以院长和公司董事长双重身份干到现在。”徐炎华说的这种支持包括他和8名学校老师以在校职务发明转化创办公司,学校在公司占股比例上的大胆实践——徐炎华和他的创业团队占股91%,学校9%,这在当时的南京高校中是个重大突破。
“当时学校正式发文,从政策上明确给予支持。正如中国许多改革一样,总得有人大胆先行先试。南工大这样做,实际上开了南京高校鼓励教师职务发明创业的先河。”徐炎华说。
聘职业经理人做总经理,科研、经营两不误
做科研需要专注、时间和精力,办公司亦然。一帮常年与实验室、大学讲台打交道的教授,在创业和科研上如何两头兼顾呢?徐炎华和他的创业团队选择了聘请职业经理人做公司总经理,负责日常管理和市场销售的做法,而不善此道的教授们则一边参与学习公司管理和市场开拓,一边继续围绕学院重点课题和公司承接的重点工程项目,进行技术研发与攻关。
徐炎华告诉记者,公司成立时的创业团队一共有10个人,其中9人是和他一样的专家教授,还有一人就是聘请的职业经理人。这样的团队组合,让“创业院长”和创业教授们真正做到了科研、经营两不误,并保证了公司技术水准始终与业内领先水平同步,甚至超前,并因此赢得更多竞争优势;而学院重大科研课题申报与确立,也始终与行业、企业实际技术需求紧密挂钩,教师职务发明成果转化率大大提高,学院培养的人才实用性大大增强。
“在环境学院的课堂上,你很少看到照本宣科的场景,更多是结合实际案例的专业学术教育。”徐炎华说,公司成立以来,所有业绩的取得都和环境学院及南工大专家教授们的科研成果分不开。公司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科技奖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多项,销售收入每年成倍增长。
改变旧观念,需要更多高校和教授“摸着石头过河”
谈到公司收益与分配,徐炎华很坦诚:“我们会拿出利润大头投入公司继续发展,一部分反哺学科建设,再次是作为奖金奖励研发与管理团队。”
“对大学老师创业,尤其是带身份的学院、学校领导创业,大学、社会还是有些不支持的声音的。”徐炎华说,虽然他的创业实践证明,高校教师或有行政职务的领导创业,并不一定影响大学科研和教书育人的首要责任,但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机制体制想一下子打破也很难,南工大和他们做的创业实践证明,改变旧有的观念,需要更多的高校和教授敢“摸着石头过河”,先做了再说。
编者按
在南京科技创业的大军中,“创业院长”是最具示范效应的一个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但是院系的行政负责人,同时也是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更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先行者。
年初出台的“南京科技九条”中首次明确,允许和鼓励在宁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事业、企业单位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在职和离岗创业。这让更多“创业院长”走入了我们的视线。他们如何看待创业和教学科研的关系?又会怎样面对“领导干部开公司”的质疑?本版今起推出“创业院长访谈”栏目,带您走近这些冲破樊篱的先行者。
2012年6月13日《南京日报》:http://njrb.njdaily.cn/njrb/html/2012-06/13/content_162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