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二五”这五年,南京面临着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的第三次机遇,南京将牢牢抓住机遇,举全市之力聚焦人才第一资源、教育第一基础、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这“四个一”新路径,率先走出一条“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科学发展之路。近一段时期以来,全市上下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正全力探索把南京科教人才的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优势。5月30日,市委市政府邀请在宁全部47所高校负责人,恳谈如何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引起高校各界强烈反响。本报今天刊发新利18彩票 部分专家近日提出的一份建议,以启发思路,共创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城市的美好未来。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如何把科技资源和能力更多、更有效地用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由于存在着严重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南京同样如此。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游离于市场之外,企业急需的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得不到有效解决。中央领导来宁视察,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南京工作,讲得最多、要求最迫切的,都是希望南京释放科教人才优势。在我省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关键时刻,南京能不能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依托科教资源优势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是南京这所城市发展的关键所在。
摸清资源家底是基础
多年来,南京素以“科教资源丰富”为荣,但到底有哪些科教资源,必须下大力气进行细致的分类、调查与评价。如,南京到底有哪些创新成果,有哪些领军技术人才,哪些资源能对经济直接驱动,哪些能发挥潜在作用,哪些能长期影响产业发展?再比如,哪些资源对工业、对农业、现代服务业起作用?研究同一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有很多,需要细分和科学评价。唯有弄明白这些,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去挖掘和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真正将科教资源科学聚类形成更强劲的合力,最大程度释放南京科教资源对产业提升的能量。
资源与产业对接是关键
对科教资源梳理分类,是要让它们和产业一一对接,实现“交集”,发生共振。资源与产业对接,政府是主导、院校是支撑、企业是主体。政府应该在产业和科教资源之间牵线搭桥,制定政策,营造环境,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激发本土人才的活力,让本地高端人才就地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二是要以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引领人才集聚,让高端人才落户南京。创新评价机制,在评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个人荣誉的时候,将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纳入重点评价内容。企业除加大投入外,更要为院所教师与学生走出校门提供条件,将产业不断升级的需要提供给院所,实现有效互动。
夯实企业主体是核心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责任主体、投入主体,也是利益主体。在现阶段,企业要发挥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就必须整合利用科教资源,成为接受科教资源输出的主体。企业低水平的盈利能力和低层次研发投入,要做到这一点几无可能。如何提高企业的科技投入,尤其是让优势企业成为整合利用科教资源的主体,是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所在。针对企业现状,可采用以下方式:首先要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强化企业绩效导向,让产业前景好、盈利能力强的部分企业享受研发投入加计抵扣政策,提高企业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变政府科技投入方式,把科技立项财政拨款转变成创新认定,事后抵税的方式,提升企业创新的能力。其次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率先建立风险投资高地。针对若干新兴行业,可以考虑设置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向新兴产业集中。再次,强化人才集聚,鼓励企业聘用硕士、博士研究生,参照大学生村官计划,政府在编制管理、薪酬待遇上给予扶持,使企业切实成为人才高地。
强化政策执行力是根本
南京先后出台了不少扶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但出台的政策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关键看落实。落实政策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做出新意,做到实处。比如,有的政策规定科研人员可以以专利入股,占一定比例,但在工商的政策上,专利是个完整的价值,不可分割。这是政策间缺乏协调性导致的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此外,可以创新经费划拨制度,将更多的经费以优惠税收奖励创新或以优惠贷款的形式下达,这样一来,拿到钱的企业有压力,科研创新的责任心也会更强。
2011年6月12日《南京日报》:http://roll.sohu.com/20110612/n3099557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