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2011年度赛扶创新公益大赛将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55所高校的近1000名青年人,将通过一个个项目,充满热情地展示他们运用商业知识将公益理念变为现实的过程,并角逐全国赛冠军。每一个项目的推进,凝结了赛扶队员的智慧、心血和辛劳,也展现了这些90后大学生朝气蓬勃的时尚风采。
以“造血”公益项目扶助贫弱者
赛扶(SIFE),是一个全球性的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商业实践社团,成立于1975年,总部设在美国,在全球39个国家1700所大学开展公益实践活动。赛扶项目2003年进入中国,目前江苏有15支赛扶团队。今年,有南京5所大学的赛扶项目进入全国赛。
这些赛扶团队在一些著名企业的组织和指导下,自主策划并实施旨在为社区群众创造更多经济机会的社会实践项目,其核心理念就是通过积极的商业力量创造公益。在各大高校,赛扶通过社团形式,集合有共同社会理想的学生,利用商业理念和创新思维,帮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赛扶队员们也锻炼、展示自己在管理、财务、沟通及团队合作等各方面的才能。
马俊飞,是南京师范大学赛扶“绿野仙踪”项目团队的经理。他和12名队员在今年赛扶华东赛区比赛中获得小组第一,周末将去参加全国赛。去年7月,马俊飞和同学们到八卦洲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得知蒿农正为芦蒿难与国外优质品种抗衡,而且缺乏相应的保鲜、升温等技术犯愁,于是决定着手这一项目。“当时好莱坞有个大片,叫绿野仙踪,我们觉得这个名字像是个乌托邦,梦幻之地,于是就用上了。”
马俊飞回忆,他们最初设想的给菜农增收的手段,是想裁剪中间环节,让菜农将菜直接到达餐桌,但没能走通。大家整理思路,从技术和市场的规模化这条路来提高菜农效益。他们专门请校内生科院专家为菜农提供种植、保鲜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大大提高了芦蒿的出售价格;一方面又和公司联系,走规模化的道路,还为居民使用以芦蒿秸秆为主要燃料的环保汽化炉争取到了政府扶持资金,取得很好的反响。赛扶队员们很自豪——谁说大学生“拿笔头可以,拿锄头不行”?
在新利18彩票读大三的秦琼,今年也和队友们闯进了赛扶全国赛,他们的项目是延续完善南京六朝民间艺术展演。2006年,新利18彩票赛扶团队着手对濒于失传的民间艺术进行挖掘与开发,将民间老艺人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南京六朝文艺展演团”。秦琼他们将宣传拓宽到网络,如豆瓣小组在线活动、人人网网上销售等,这些方式的运用,让任指导老师5年的佴康惊叹现在大学生的想象力和行动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谢婕学的是市场营销,她所在的赛扶团队除了帮助爱德面包坊的喜憨儿们开网店、让智障人员获得更多技能培训基金外,还帮慈幼院在大超市设点,为孩子们做好的串珠手工艺品探索稳定的销售渠道。除此之外,牵线推广餐厨垃圾预处理机、帮助社区修鞋匠等,都成为大学赛扶团队致力于推进的项目。这些在校大学生由此展现才华,一批既有良好经营理念,又有公益心和社会理想的人才,也许就将从这些赛扶团队中产生。
立足实践锻造“90后”大学生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还习惯于把大学生当孩子看,大学生通常也是被照顾和被关怀的角色,而参加赛扶项目的“90后”大学生们,体现出不怕苦累、坚韧执着和团队协作的可贵担当。
“去一次八卦洲要一个半小时,大家一去就是一天。” 马俊飞回忆道,这个项目让大家很投入,团队凝聚力很高,跑田间地头也不觉得苦。秦琼和伙伴们在文化产品交易会上推广六朝民间艺术展演,每天需要10位同学穿着汉服进行推介,“从江浦校区赶到南京展览馆,每天很早起来,大家都主动过去。”
赛扶项目的确立并不容易,“常常找十个只能成功一个”,指导老师说。就拿南师大的芦蒿项目来说,菜农们对这些娃娃开始也不是特别信任,马俊飞他们通过不停地走访、提供经验技术,打消他们的顾虑并获得信任。而项目确立后,大多不是商学院出身的队员也面临考验。王华是新利18彩票赛扶团队获得2008年全国亚军时的队长,选定的项目是为扬州一家化妆品做有效可行的商业计划,“帮助策划的团队运行,帮他们做计划、搞培训,帮他们做财务、电脑培训、跑市场、联系分销商。”指导老师佴康掰着手指头说,而孩子们就这么一路坚持了下来。
更让佴康印象深刻的是孩子们的团队精神。今年分区赛比赛前夜,一个学生数据核算出错,全部团队成员都必须为他的错误返工。“让我惊讶的是,没有人怪他,大家一起加班到夜里两点,没有一个有怨言,我当时眼眶都湿了,一点不夸张。”
如此辛苦的参加赛扶,为的是什么?“赛扶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2006年参加赛扶比赛的南工大毕业生徐东杰说,他毕业后选择去西部支教,很大程度上是受赛扶理念的影响。“原先就是食堂、宿舍、图书馆,参加赛扶后,视野开阔很多,发现可做的事很多。” 马俊飞觉得,参加赛扶让他内心从懵懂变得更成熟,更好地面对各种事情,王华则体验到帮助他人、获得信任的快乐。
“我们做过一个调查,赛扶影响了很多学生的就业走向,很多人有了创业的念头,增加了对公益事业的热忱,社会价值感有了提升。”佴康说。而南师大赛扶指导老师李思宇看着三届学生从赛扶走出去,“这里加速了他们对人生和职业道路的清醒认识,尽早把握到今后的职业定位。自己原来以为不能做到的事情,现在能做到了。”
搭建人才遴选的对接通道
赛扶作为一个平台,在大学校园里组织团队,给予相应的培训和指导,鼓励团队面向社区,自主策划,通过商业项目帮助他们学以致用,替一些贫弱社区和人群创造机会,从而提高其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这一融合商业与公益的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赛扶中国总经理任敏说,“赛扶推广的是类似‘造血’的公益新思维”,不是一次性捐赠,而是以知识、技能提供根本性的帮助。为此,赛扶联系赞助商与合作伙伴,以商业顾问对学生的社会公益实践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必要培训,包括怎么运用商业模式,如何实践想法,怎样组织人员等,帮助他们规避商业误区等。赛扶队员不仅通过项目达成帮助他人的心愿,还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对企业来说,赛扶项目也提供了一个遴选人才的通道。“赛扶提供的人才都是经过筛选的,我们可以直接引进,而不需要到上千份简历中寻找,效率提高了很多。”一位赛扶赞助商负责人称,这些学生要自己找项目写计划书,然后再进行策划、设计,过程中其领导能力、团队精神等各方面都会有很大提高。正在北外读研一的王华,大二第一次参加赛扶比赛时负责最后的英文陈述,比赛间隙就曾被一家外企“盯”上;几年来,赛扶已有不少队员被大公司录用,或得到面试、实习机会。眼下,赛扶正努力寻找如大连大杨创世集团等民营企业、本土公司参与其中。
赛扶中国江苏大区经理张婷则通过自己的经历感受到,这种重在参与实践的学生社团前两年还比较少,现在则越来越多,与社会接触的层面也愈加深广。现在公考、企事业单位等招聘选拔考试,题目都和现实贴得很紧,直接考察实际操作,社会急需适应我国商业模式和有担当有实力的人才。
大学生怎样对社会作贡献,如何在其间实现自我的探索之路——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在教育中不应缺乏。南京理工大学高教所张婷姝副教授认为,赛扶队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在“实战”中强化书本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锻炼自己的领导才能,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为未来创业积累必备的知识和素质。这样一种“学以致用”的方式,还拉近校园与社会的距离,为学生提供创业的“实验”和训练,促使学生在正式的职业生涯之前就具备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2011年5月18日《新华日报》B6版:http://xh.xhby.net/newxh/html/2011-05/18/content_3653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