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视角>> 正文

[新华日报]海归,从“零”起飞——专访我校黄和教授

时间:2010-05-14 来源: 作者:蒋廷玉 摄影: 编辑: 上传:王启兵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采访新利18彩票 海归领军人才、博士生导师黄和教授,没想到却是在医院病房:他在“五一”期间忙得一天也没休息,因劳累过度阑尾炎发作,5月4日不得不住院手术。

现年36岁的黄和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要年轻,而在他主攻的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却是一位老练的科学家、实干家。2006年担任南工大江苏省工业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以来,他和年轻的科研团队创下了一份份不俗的“成绩单”:共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4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120项,其中授权专利25项……而他作为海归落户南工大,满打满算也不过5年。

回国前,他在化工、生物等排名居美国第一方阵的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与导师共同创办了以推进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为主业的GRT公司,工作、生活待遇都相当优厚。

“在美国待得好好的,为何要回国?”记者追问,黄和的回答耐人寻味:“在美国超市里,经常可以看见中国夫妇带着孩子们一起购物、其乐融融的场景。我如果不回国,过的肯定也是这种富足的生活。不过,也仅此而已。”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不满足于“过滋润小日子”的黄和选择了回归。加入南工大后,在校长欧阳平凯院士的引领下,他和团队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开展以生物质可再生资源为原料进行生物炼制的研究,从一开始只有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发展到现在拥有近百人的科研团队。

“创新往往是源于对同行业的观察、跟踪、积累、集成,所以我们团队花很多时间对前沿技术进行跟踪,经常浏览世界一流公司的产品目录,捕捉创新灵感。”黄和道出近几年创新成果迭出的心得。

难得的是,作为一名海归,黄和几乎是“白手起家”,起点是每月1500元薪水。其实,当初到南工大“相亲”时,欧阳平凯校长曾问他需要什么待遇、多少启动经费。他出人意料地没按常规要一套房子、一笔经费,而是表示“无条件”。作出如此另类的选择,黄和有自己的考虑:

“很多事情都是双刃剑。你从国外回来,什么事没做就拿到一套房子、一笔可观的启动经费,得来固然容易,可是如果你不能按预期出成果,结果会怎么样呢?要别人不功利地看你,首先你自己不能太功利。”

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海归,放低姿态、放平心态很重要,这样才能尽快融入环境。有的海归回国发展不成功,就是因为不能很好地融入环境,得不到周围人的配合。”

在这样一种务实的心态下,他和团队每天都在脚踏实地地努力,他几乎成了“工作狂”,每天的工作时间常常在14个小时以上。

谈起创新创业取得的成功,黄和特别感谢给他机会的欧阳平凯院士等南工大领导,感谢与他一起努力的科研团队:“科技创新、创业,英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他的学生则告诉记者,黄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他带的研究生有8名先后获得全额奖学金赴美国著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创下学院之最。” 本报记者 蒋廷玉

2010年5月14日《新华日报》A01版http://xh.xhby.net/newxh/html/2010-05/14/content_229380.htm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