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视角>> 正文

[新华日报]系列报道:“低碳模式”,少些炒作多些探索

时间:2010-04-15 来源: 作者:邵生余 宋晓华 摄影: 编辑: 上传:陈辉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新华报业网讯 围绕“低碳”,近年已经迅速衍生出了许多新的概念,如碳关税、碳汇、碳金融。但低碳经济到底怎样发展,又感到缺乏统一的认识、缺少统一的规划,有时候甚至有些模糊,尤其是以什么样的机制加快推进。这说明,创立“低碳模式”亟待跳出低碳概念本身,必须进行创新探索。

低碳不是筐更非炒作对象

少喝一杯咖啡、少用一张纸……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将其冠之以“低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这些行为与低碳沾边,但绝非真正的低碳经济。

作业电子化已在一些学校出现。学生上交的寒假作业由纸质作业本改成了U盘,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碳排放。然而有专家认为,这不仅是对低碳认识的简单化、表面化,而且这种行为本身恰恰增加了碳排放。这主要体现在产品生产上,生产U盘的金属原材料成本远比几页纸张要高,而U盘的制作工艺也比纸张复杂得多,前者的碳排放量比后者显然要大。而且学生使用U盘离不开电脑,电脑生产需要成本,使用电脑要消费电能。综合比较,电子化作业离低碳距离不小。倡导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是要改变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习惯,从而建立一种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专家指出,低碳不是筐,不能因为赶时髦而将所有东西都往里装。

而对于低碳经济模式,专家认为根本上是一个技术与生产力革新的问题,那种由“低碳消费方式变革”入手、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并催生新兴产业革命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新利18彩票 能源学院院长张红教授认为,从能源消费结构分析,工业能耗占了绝对大头。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坚决避免人云亦云甚或简单炒作,而应实施重点突破。那种认为少喝一杯咖啡能减少多少碳排放的说法,是将低碳经济的概念泛化了。

碳交易能成为低碳推手吗

对于低碳认知相似,但经济发展水平有悬殊,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和代价不能同日而语。江苏经济要从“高碳”向“低碳”转变,突破口在哪里?

一直关注低碳经济的三胞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袁亚非认为,形成新的机制,尽快建立碳交易市场,是首当其冲的重要推手。我国很多地区在经济活动中大力推进去碳化,尤其是钢铁、焦炭等传统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国家已出台更多措施,促使其进行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这些都为碳交易提供了基础。

什么是碳交易?通俗而言,就是允许不同市场主体之间进行二氧化碳的买卖,通过经济手段激发节能减排者自愿采取行动。目前,世界上主要碳交易市场被欧美发达国家垄断,包括欧盟的碳排放权交易制、英国的排放权交易制、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等。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建设不仅落后于欧美,也落后于印度。我国虽然拥有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但都仅限于节能环保技术的转让交易,好比农贸市场,交易集中在具体的项目层次上,而印度已经提升到金融层次了,无论是碳交易平台建设还是企业清洁生产机制能力建设,都领先于中国。这也体现在交易最终价格上,印度的碳交易价格每吨比中国高2至3欧元。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博导黄贤金等一批专家也建议,江苏应借鉴太湖流域排污权的经验,试行碳交易。其实,早在2006年,国内就产生过钢铁行业的第一个CDM碳交易项目。当年7月26日,南钢股份曾发布公告称,“意大利碳基金将通过世界银行分10年时间,从本公司上述项目购买约6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量,每吨排放权转让价格不低于6.25美元。”

但近日记者就此事向南钢集团了解时,对方却不愿详述。省发改委有关人士分析认为,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如今很多人对碳交易持不同看法。比如说,到底该不该卖的问题,“现在卖了,将来如果有了约束性要求,想买可能都买不回来了。而如果没有人愿意卖了,这个交易还怎么做?”碳交易市场对低碳经济能否起到推手作用,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探索低碳模式“江苏路径”

除了对碳交易的探索外,江苏走低碳经济之路,在机制上还应该作哪些努力?这是一个既现实又迫切的问题。

“区域发展是个复杂过程,不仅取决于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发展起始条件,而且取决于发展路径的正确选择和发展阶段的及时转换。”省社科院研究员田伯平认为,政府政策、产业结构、生活方式、金融体系,这种四位一体的低碳经济模式,可以作为“江苏路径”。

在机制方面,专家特别建议,整合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制度,使二者相得益彰。从增量上减缓对碳基能源、原材料的使用,必然要引入循环经济制度,把碳捕获、碳封存、碳替代、碳减量等技术环节充分融入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制度的有机融合,先在产业增量上实现“低碳化”,并逐步压缩“高碳化”产业存量。

用金融与财税制度创新来支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新兴产业革命。作为低碳技术研发主体的各类企业,在技术研发中必然渴求金融和财税支持。因此必须创新金融与财税制度,通过这些杠杆,提高低碳技术使用及研发水平,使低碳技术型企业真正成为低碳经济的“弄潮儿”。

寻求碳交易机制的突破,发展低碳金融,必须完善基础条件。比如,规范新建企业的低碳技术标准,实行科学规范的碳排放统计和计算方法,准确计算每个单位的排放量。只有这样,才能将政治语汇转变为技术语汇,形成我们自己的标准。

2010年4月15日《新华日报》第A05版http://xh.xhby.net/newxh/html/2010-04/15/content_219636.htm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