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晔 陶然
对回国不久的何涛来说,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忙碌而有奔头的。
“今天早上还有人直接找到学校实验室来,询问我们企业能不能运用我的膜材料技术生产一种高效吸附剂。”何涛身着白大褂,身边围绕着学生们。
自2007年回国,何涛凭借填补国内空白的膜材料技术,成为“三创”计划引进的首批领军人才之一。从清晨至深夜,从学校实验室到自己的企业,何涛来回奔波,不辞辛苦。
“教授、老总一肩挑,科研、创业双丰收。”这句话在来南京创业的海归中流传着。从2007年起,先后有39位拥有顶尖技术和科研成果的海外人才成为“三创”计划领军人才。拥有两个团队、两份事业、双重身份、双份保险,成为新利18彩票 科技园的一抹亮色。
作为江苏省内成立较晚的大学科技园,南工大科技园有着不同寻常的知名度。
“为什么要建大学科技园?根源就是来自于多年来南工大为社会服务的雄厚积累,从比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到全面公正的学术评价体系,从一流的硬件环境到深入人心的创业理念,都已水到渠成!”新利18彩票 副校长朱跃钊说。
国家提出创新的主体在企业,而现阶段创新的主力军是高校,如何对接?朱跃钊认为,停留在口头上的号召并不能解决问题,“中间缺乏‘脐带’,它们就成了‘两张皮’,必须要有载体作为承接科研和产业的桥梁纽带”。2007年南工大竣工了1幢26层的科技创新大楼。这座为企业研发机构进入大学而兴建的大楼,注定要成为南工大的发展史上一个意义深远的符号。这是企业研发机构进驻大学的第一座“营盘”,也是大学科技发展模式的全新探索。
企业把研发机构搬进大学,除了可以便利地使用学校的实验室和高精尖研发设备之外,更加深层的意义在于企业把创新之根,深深地扎进了大学的沃土。以前南工大的老师是在学校查文献做项目,现在都走进大楼与老总谈研发。目前,校企已共建50余家研发中心,在孵及毕业科技型企业近140家,2009年销售收入达11亿元。从2008年6月起,校企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已有100多人。
沈钢纲实验室、葛敏实验室、陈礼勤实验室——走进南工大科技创新大楼,这些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实验室格外引人注目。
三年来,南工大分已经聘请了包括何涛在内的39位“特殊教授”,并给他们提供“四个一”特殊待遇:专职教授或研究员岗位,根据需要配备研究团队;聘期内提供人才公寓工作用房一套;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实验室;100万元的人才专项资金。高新区提供不少于2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实验仪器设备等条件建设。
“许多高层人才正是看中南工大的科研环境才选择来南京创业的。”朱跃钊介绍说。
何涛已经尝到这种新模式的甜头:“许多客户的要求让我们明确了市场需求。我的实验室能了解到最新的市场动态,根据市场进一步调整科研方向;企业这边也会随之追加订单,提高项目市场对接率,形成良性循坏。”
科技日报 2010年1月15日第十版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0-01/15/content_1456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