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视角>> 正文

【新华日报】大学生们的肺腑之言:校长,我们多想见你

时间:2009-03-26 来源: 作者: 摄影: 编辑: 上传: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新利18彩票 校长欧阳平凯近日与学生的一次对话过程中,发言同学的第一句话都是“感谢校长”,有的同学感动于“能和校长坐得那么近”,有的同学“感谢校长参与对话”……对和校长面对面交流的期待与珍惜溢于言表。
四年仅远远见过校长两次

南工大的那次对话之后,记者采访了部分与会同学。这些已经入校两年的同学中,除了一位因为是学生会干部,“沾了几次开会的光见过校长几次”外,其他同学中不少是第一次见到校长,“没有这次座谈,也许我拿到毕业证书的时候才能见到校长吧。”一位同学说。

在国内高校中,学生见校长难已成为一个普遍性问题,这一点在记者对其他在宁高校学生的采访中也得到了印证。小徐是南京某部属高校的硕士生,在他印象中,“许多大学生在校4年仅远远地见过校长两次,一次是在开学典礼上,另一次则是在毕业典礼上。”

“你见过校长几次?”广东某高校近日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参加调查的336人中,见过0次的约占45%,见过1-5次的人数占47%,只有约8% 的人见过6次以上。不少学生表示只在校道、办公楼、图书馆和校长擦身而过,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说只在校刊校报上看过校长照片或开会时远远见过校长。

校长是大学生的精神标杆

其实,大学生“十分想见”校长。大四学生小周告诉记者,不同高校的学生见面后经常谈论各自的校长,如果本校校长在社会上有名望、学术造诣深,他们会引以为豪。欧阳平凯校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一次活动中,记者亲眼见到同学们像“追”影视明星一样追着校长拍照、留言。“他既是校长更是院士,同学们都非常尊敬他!”一位同学对记者说。

“校长,你不知道我们多想见你!”这是一位大学生在校园BBS上的留言。这与许多“下情上达”的沟通机制成了摆设有关。各个学校都有校长信箱、校长热线甚至校长网络交流平台等渠道,然而正如一位学生所言,遇到事情“根本就不会去走这些渠道反映,因为这些意见的处理人还是那些接待人员而不是校长,和自己去找没有什么区别”。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位上世纪80年代就读于复旦大学的专家认为,学校是育人的地方,一个优秀的大学校长应该是学生精神上的标杆,其人格魅力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影响力。据他回忆,当时校领导经常和学生一起在食堂吃饭,“我们对陈望道、苏步青等老校长相当佩服,他们对我们的治学、为人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校长应该为学生而存在

为什么难见校长?一位校长叹苦:“忙啊!”作为拥有几万名师生的高校的“掌门人”,工作非常繁忙,在处理校务工作的同时还要进行科研活动,不少校长还有众多的社会兼职。“以前做中层领导时还能经常接触学生,但做校长后,机会少多了。”欧阳平凯坦言。

但这丝毫不应当成为校长们远离学生的理由。“大学校长应该是为学生而存在的,教育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天津大学校长龚克认为,和学生沟通是每一个大学校长都应该做到、也是必须做到的。大学不应该为了养活教师而招收学生,而是应该为培养学生而配备教师。“只有及时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才能更好地改进和完善学校的工作。”

世界著名的超导物理学家朱经武教授曾经获得过美国科学家最高荣誉的国家科学奖等众多殊荣,但他在担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之后,几乎没有在其科研领域再取得重大突破,因为他将重心放在了学校的发展和学生工作上。“这是作为校长的第一责任和要务。”他说。

在英国,要想成为一所学校的校长,还必须接受学生的面试,如果过不了学生关,就很难成为校长。剑桥大学定期会举办“高桌晚宴”,院长、教授和学生聚会一堂,相对交流,思想撞击。

首都师范大学近日的一条举措提供了新思路:该校校长刘新成拟在校内学生中聘请10名“校长助手”,他们可列席学校一些会议,学校一些决策可听取其意见。刘新成认为,大学的传统应该是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互相切磋的,但目前老师科研任务较多,管理者应对考核方面的工作比较多,真正在以学生为本方面的考虑较少。“所以,校方希望通过招募校长助手,加强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任松筠 陈月飞)

http://www.js.xinhuanet.com/xin_wen_zhong_xin/2009-03/25/content_16051481.htm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