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视角>> 正文

[扬子晚报]近30所高校136名学子齐聚南工大“土木工程”暑期学校

时间:2019-07-21 来源: 作者:杨芳 摄影: 编辑:王洁雯 上传: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扬子晚报网7月19日讯(通讯员 杨芳 记者 杨甜子)如何实现土木工程结构的长寿命周期及降低资源消耗?如何对基础工程设施进行健康监测及损伤识别?如何有效发展现代木结构等绿色低能耗建筑?如何拓展折纸工艺在工程中应用?……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2019年江苏省研究生“土木工程创新材料与结构”暑期学校中得到解决。7月15日-7月24日,来自全国27所高校的136名学生参加了为期十天的暑期学校学习。该暑期学校由江苏省工学4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新利18彩票 土木学院承办,江苏省绿色高性能材料与结构工程实验室、南京绿色高性能材料研究院协办。

聆听行业大伽报告——触碰学科前沿

“要大幅度减少基础设施维护和更新费用,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就必须对工程结构进行长寿命周期(100年—300年)设计,因此,加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的开发研究,关系着重大工程结构是否能够实现可持化发展。”7月16日,东南大学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吴智深以“重大工程结构可持续性提升技术及设计理论研究”为题拉开暑期学科大伽主题报告。

吴教授援引美、日本等国在土木工程结构等方面遇到的焦点和瓶颈问题,结合目前最新技术和实施效果,介绍了结构健康监测及损伤识别技术的进展和现状,实现结构安全长寿命保障的必要性及精准监测技术要求,以及实际工程的健康监测工程案例,并针对桥梁、隧道、地质灾害、大型结构群等各类工程结构形式,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以及具体的解决方案。

“听了吴教授关于复合材料结构方向介绍,我受益良多。在波音等航空领域应用很多,但在普通工业生产应用中尚属‘小众’。”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杨思颖表示,“作为研究复合材料筋材方向的人,要使复材结构更多地落地应用,必须得考虑生产和使用成本问题。”

学科交叉融合——拓展研究方向

“为我们授课的都土木工程领域的优秀教授、知名学者,听了两天的课很受启发,感觉思维的结点都联系了起来,通畅多了。”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余洋喆表示,她硕士研究的是纯钢结构,博士的方向是新结构,因此,如何将碳纤维、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等各种新型材料高效应用于工程结构中是值得研究的内容。

7月17日,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教授、NSF基础设施领域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常务主任梁瑞凤,华南理工大学陈光明教授,广东工业大学郭永昌教授,新利18彩票 特聘教授周叮、副研究员方园等分别以“中美复材结构研究与应用现状”、“FRP外贴加固混凝土结构剥离破坏有限元模拟”、“复合材料条带约束混凝土技术”、“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多尺度模拟”和“复材组分材料、制造工艺与耐久性”等为题作了报告和交流。

“学科之间决不是隔裂的必须交叉,学科不同方向之间更应融合,这样就其某一个点深挖下去,都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余洋喆说。

高校文化碰撞——激发创新思维

“我导师常常教导我们要多听多学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成长。”提及此次暑期学校,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刘宇鑫表示。他说此次前来能与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湖南大学等全国近30所高校的学子们一起学习研讨,在不同高校文化的碰撞中激发了创新思维。期待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乾关于“故宫古建筑的力与美“报告。“哈工大的王震宇教授就‘GRP在既有和新建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研究’让我深受启发。此外,美国梁瑞凤教授的报告更让人陷入了思考。”刘宇鑫说,梁教授从当下中美贸易战的境况切入话题,逐层推进地提出双方竞争和合作的背景、机遇和挑战。“科学研究需要大家理性的合作才能不断向前发展,造福社会,达到共赢。“

“我们先进工程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刘伟庆教授团队研发的复合材料人行道板,用于中国第一跨度(1700米)悬索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8000平米的用量,轻质高强,解决了悬索桥对重量敏感的难题!”谈及复合材料的应用,南工大土木学院硕士研究生朱俊羽自豪地说,“听了这么多‘牛’教授的报告,对于复合材料交叉跨界,更有了信心。


2019年7月19日《扬子晚报》:http://t.yzinter.com/index.php?m=News&a=listcontent&id=731569&classid=42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