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不仅要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工作,也要关注‘从1到N’的应用技术开发。”南工大科研部部长、二级教授, “国家级”教学名师管国锋在与记者分享高校科研观念时谈到,就化工领域而言,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把科技成果转化成工程应用,依旧是当前高校人的“科研担当”。
近年来,化工产业转型、大气污染防控成为管国锋关注的科研方向,他带领团队,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陆续将相关的基础研究成果进行了应用研究,成功开辟了一条“绿色化工”产业化通道。
夯实基础研究,从“源头”推动绿色化工
节能环保成为化工行业的关键竞争点,化工厂亟需一场具有前瞻性的“节能改造”计划。历经10年科研“马拉松”,管国锋带领团队突破了“共沸精馏”等节能降耗关键技术,实现了“溶剂回收”,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国外技术垄断,每年为石化企业节省5000万元以上的经费支出。
创新一套“催化反应”装置,能让老百姓呼吸到清新空气,这就是化工之美。管国锋告诉记者,他从2005年就开始关注大气污染防控技术,持续攻关,最终通过铜、锰等非贵重金属元素形成“催化剂”,再通过“催化燃烧”,实现有机废气的绿色排放,净化度达99.9%,成功应用在江苏、浙江等化工企业。
“这些项目看起来是集成创新,但突破关键技术,靠的是多年的‘基础研究 ’的积累。”管国锋强调“从0到1”的重要性,只有夯实基础研究,才能实现更多应用创新,才有“从1到N”的可能性。“化工科研人要通过无数次观察、实验及分析,才能弄清哪些元素通过怎样的组合,在怎样的环境下相互作用,才可以提高催化活性。”管国锋说,南工大作为“工科特色”高校,一贯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但“基础研究”始终是成果转化的“底色”,是实现化工原创技术的最大前提。
注重内涵式发展,探索“大化工”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未来,高效工业催化技术研究将成为“绿色化工”发展的大方向,如何提高原子利用率,从源头上防止和控制污染的产生,成为业界共识。高校,是科研创新的重要阵地,也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化工“新方向”呼唤人才培养“新模式”。
“化工是强调应用的学科,所以要培养了解前沿、了解企业需求,具有全球化视野的综合性创新人才。”管国锋的“育人观”里,有三个关键词: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人才如何快速上手,这是多数企业用人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管国锋认为,这就要求培养、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中,促进学生在工作中将能力尽可能地发挥出来,这也是高校应该承担的育人目标。”他说,高校育人不能仅盯学生的课业成绩,要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实现工程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如果说“专业知识”决定在校成绩,那么“综合素质”则往往是决定人才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有效沟通能力、公众演讲能力、批判性思维、社会观察力以及国际化视野,是当代科研人应该具备的重要素养。”管国锋谈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驱动工程人才培养改革面临新要求和新挑战,破除“大化工”特色工程人才培养瓶颈,需要将多学科交叉的思想与创新思维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在培养模式、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应当格外重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交汇点记者 王梦然
2020年4月7日《交汇点》:https://ssl1230d2ff778ce753c6805f2872c5626d024.vpn.njtech.edu.cn/v3/waparticles/7fda002d5708436da67a57947ffc4b06/hy4oXanpQDKzsTW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