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合作项目……作为“90后”科研人,新利18彩票 化工学院讲师冯能杰已经“头顶”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在化工环境科研领域崭露头角,成为专业内备受瞩目的“后浪”。
在传统“化工净化”场景中,常常利用贵金属进行催化,催化过程中完成对工厂废弃物的净化,然而贵金属成本高,稳定性也有待加强。冯能杰介绍,近年来,他和团队所做的研发主要围绕“非贵金属”催化,降低化工厂净化的成本,并通过改良工艺,提升催化的稳定性。“我们从非贵金属‘铈’当中找到新的催化方式,并通过工艺改造,克服其起燃温度低等‘先天不足’,形成了对污染物的净化。”他表示,从去年开始,这种非贵金属的净化已成功应用在扬子石化、张家港长华化工等项目中,为化工净化节约了成本,提升了效率。
在科技部支撑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中,冯能杰和所在团队成员围绕浙江上虞精细化工园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展开研究,进行工艺技术的开发。冯能杰表示,他带队承担了课题三部分,负责大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末端治理工艺集成技术的开发,针对空气中排放的有机污染物,进行企业全流程技术方案的设计,开发稳定且低成本的催化剂,实现了催化剂的量化生产。据悉,目前市场上,对工业化生产催化剂的应用研究不多,冯能杰团队开发的催化剂在稳定性和价格上都极具优势。
摒弃浮躁,潜心研究,这对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90后”来说,并非易事。
“信息时代,我们看到的很多理念都好像是‘速成’的,太多人幻想一夜成名,但做试验,搞研究,却是要守得住寂寞的。”在冯能杰看来,对于“化工”的原始热爱是他“一路坚持”的最大动力,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阶段,他都选择了“化工”。从反应堆中迸发灵感、从显微镜下寻觅到更宽广的“大世界”,无数元素组合成新可能……化工科研为他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旖旎风景。
用化工的知识,解决化工发展带来的问题,为化工向绿色发展转型贡献力量,这是冯能杰的科研理想。他说,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科研人,在思维和行动力上都有优势,往往显示出势如破竹的“闯劲”,但却缺乏经验和积累,依靠团队和行业前辈的指导和栽培非常重要。良好的科研环境、宽容的创新氛围,让冯能杰这些科研“后浪”能心无旁骛地做研究。他告诉记者,一方面学校前辈以“甘为人梯”的精神,承担了大部分的课业重担,给了他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奔赴企业、院所,协作科研项目推进;另一方面学校提供了低租金的住房,减少了他的生活负担,能够更纯粹、更投入地钻研创新。
“作为科研人,‘90后’是幸运的,我们有齐备的科研设备、优渥的科研环境,更应该接稳时代接力棒。”谈及“科研观”,冯能杰认为,“基础研究”不可松懈,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同样重要,他所在的南工大,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高校科研人不仅要做基础研究,还要把自己做得好的东西转换成实际应用。迎来而立之年的冯能杰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身上的担子,他带的不少学生已经是“95后”,甚至“00后”,沉淀积累,以身作则,在教书育人上做更多贡献。
本报记者 王梦然 本报通讯员 朱 琳
2020年5月20日《新华日报》第13版:http://xh.xhby.net/mp3/pc/c/202005/20/c777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