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视角>> 正文

[交汇点]星光 | 扎根江苏“沃土”,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时间:2021-12-15 来源:交汇点 作者:谢诗涵 杨频萍 蒋明睿 摄影: 编辑:吉星雨 上传: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交汇点讯2021年是刘海涛来到江苏的第十二个年头,他怀揣着科技强国梦,一路成长为国家973物联网首席科学家、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江苏这片沃土,为他的成长提供了养分,也让他的物联网梦成为现实。像刘海涛这样的“千里马”还有许多,他们的创新创业故事,体现了江苏一以贯之的“爱才、引才、用才”政策和实招。

有凤来栖,枝繁叶茂。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描绘了江苏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指出“要加快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全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支持南京、苏州、无锡等具备条件的城市建设国家级人才平台,让更多‘千里马’在江苏创新创业、竞相奔腾。”可以预见,随着更加开放、积极的人才政策,必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来到江苏、留在江苏。

视觉中国供图

视觉中国供图

深耕技术突破,提高创新“源动力”

航空航天装备作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协调环节多、精度要求高,大型装备通常涉及数百万个零部件,仅仅是用于连接的铆钉就高达百万量级,装配与检测要求极高。

从2002年攻读硕士开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教授汪俊就在导师的带领下,开启了数字化检测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应用。 10年前,30岁的汪俊还在全球著名测量系统公司-徕卡公司担任算法研发组长,主持超大规模激光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的研发工作。当时,他主持研发的系统仅需要数小时就可以完成加拿大全国地形数据的处理工作,是当时全球同类三维数据处理能力的极限了。

回国加盟母校之后,汪俊带队研发了超大规模数据处理工业软件,解决了亿万量级数据实时分析难题,“只要硬盘存储空间足够大,实时处理整个地球的三维测量数据都没有问题”。

随着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精密测量需求日益迫切,尤其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汪俊说,“以航空高端装备制造为例,对飞机制造与测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数百万个零件制造、装配过程中,任何不起眼的误差都可能影响飞机装配制造精度乃至飞机整机性能,如果依靠人工检测,光那上百万颗铆钉,用一两个月都未必能检测完。” 汪俊说,如今我们将测量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用1个小时就可以识别并分析近 200万个铆钉的三维数据。“利用我们自主研发的大规模实测数据分析工业软件,在将近TB级的茫茫大数据中,可以快速发现识别这些铆钉并进行高精度计算,同时还可以提取大型部件多类型关重特征,将其用于指导大型部件装配,实现三维数字化测量-装配一体化应用,提高装配效率和精度”。

汪俊带队突破了测量数据融合、关重装配特征提取、装配协调量精确分析等关键技术,形成了面向高端大型装备的数字化测量/装配一体化核心能力和技术体系,研制了核心工业软件与系列化装备,在航空航天众多国家重点型号装备成功应用,助力国防装备的研制与批产。

从南京博士毕业,到苏州太仓开创事业;结束在徐州任期两年的科技镇长团挂职工作,又重回南京潜心科研与教学——在追逐“新材料科研梦”的道路上,新利18彩票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85后副教授陈舟的科研轨迹与江苏“越织越密”。

“在南航读硕博期间,我们团队主要面向军工领域研发耐高温新材料,比如在超过2000℃超高温环境下工作的火箭尾部复合材料等。”陈舟告诉记者,在国家全面提倡节能减碳的大背景下,我们开始思考能否把军工相关产品技术进一步拓展,转向工业和民用。“机缘巧合之下,我们的研发方向‘换了一个赛道’。团队的研发产品也从最早的无机纤维材料,逐渐转向耐深冷 /高温超绝热复合材料。”

我国真空绝热材料研究产业发展较晚,目前国内真空绝热产品主要小规模应用于冰箱和建筑,不耐深冷和高温,在极温领域尚属空白。谈及团队研发的这种复合材料,陈舟这样概括——既能保温隔热又能保冷降耗。它如何实现保温隔热?陈舟表示,其原理与我们所熟知的保温杯真空技术很类似。“采用高真空技术,将我们制备的微纳米级多孔材料进行快速激光焊接封装,从而隔绝热对流、热传导和热辐射,并实现材料的绿色可回收循环利用。”陈舟表示,其实原理与我们所熟知的保温杯真空技术很类似。“采用真空技术,将我们制备的微纳米级多孔材料进行封装,从而延长材料使用寿命,可多次循环利用和更换。”

陈舟

陈舟

陈舟进一步解释,但和保温杯真空技术不同的是,保温杯的金属壁本身是传热的,热水倒进去后,杯体表面也会进行传热,损耗能量。“但我们所研发的材料除了具备很好的保温隔热性之外,还可以借助蓄热材料将不需要的热能储存,等到需要的时候再释放出来。就好像‘削峰填谷’一样,在保温隔热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能量损耗,实现绿色节能环保。”

和陈舟的经历类似,苏州法兰克曼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翁志强创业之初也面对着一个一片荒芜、受制于人的局面。“21世纪初,中国的医疗器械行业做的都是如注射器、纱布一类的低质耗材,高端医疗器械的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 2002年,翁志强通过前期走访调研,确定了自己要做外科吻合器这一领域。

以前,手术中的缝合工作都要靠手工缝线,耗时耗力。而有医学“订书机”之称的吻合器,能通过机械化的操作方式让手术缝合更加高效,并大幅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真正的订书机类似,吻合器挤压后的缝钉就类似订书钉的B字型,这样既能牢牢扎住血管,又能保证钉合组织和切割边缘的血供。但显然,这样的器械对技术的要求十分之高。

“2002年左右,我准备创业的时候,国内在做吻合器的企业都停留在简单复制的层面,没有创新。”深知产品才是核心竞争力的翁志强四处“求才”招募技术团队。当时行业巨头强生在外径 33毫米的吻合器中做了28颗缝钉,而法兰克曼这支仅有十余人的初创团队通过一次次改进的实现了外径32毫米置入32颗的技术突破,创造了全球首个更有效的吻合效果,再次提高了临床的安全有效性。“哪怕产品内外直径只有一毫米、二颗钉子的提升,对患者的手术质量提升和临床安全性都至关重要。”翁志强说。

不畏急难险阻,破解产业化难题

研发出了一件好产品,如何进行产业化推广是科研人员面临的共同难题。

“2004年到2005年间,是我们团队最辛苦的时候,甚至一度想要放弃。“翁志强并不讳言曾经的不容易。当时产品从小批量生产慢慢加量,问题也随之而来,产品质量稳定性达不到预期,个别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医生就会对品牌”一票否决“。

翁志强

翁志强

翁志强召集所有人开会,当场表态请求大家再给公司半年时间。”如果产品投诉率降不到最低,你们想离开,我绝不阻拦! ”翁志强带着技术团队没日没夜的改进产品,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半年后产品的稳定性大幅提高。

产品做的再好,无法获得市场认可也不算成功。在医疗器械领域一直有着医生”更信赖国外产品“的窘境,如何让医生愿意接受自己的产品,翁志强用尽各种办法。

到国际上有权威性的机构进行产品试用和评估、拿着产品到国外有学术代表性的医院一家接着一家上门推广、自掏腰包让有影响力的医生与国际核心产品做对比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在国际著名专业杂志发表文章……国内外市场慢慢开始被盘活,生意渐渐有了起色并逐渐壮大。

企业想成为行业标杆难,用基础理论体系制定行业标准则更难。

一个多月前,由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牵头制定的《感知社会论》《物联网和分布式账本/区块链融合:用例》两项国际标准正式向全球发布。这标志着我国提出的感知社会论体系得到国际组织认可,并抢到物联网和区块链融合应用领域的首个国际标“话语权”。

面向市场的物联网体系该怎么去做?国家973物联网首席科学家、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刘海涛及其团队始终在摸索前行。“刚开始我们在将交通安防、消防环保与物联网结合,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智慧城市’概念。” 刘海涛举例,比如通过物联网装置检测红绿灯周边道路车流量状况,再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多种智能交通物联网感知终端、系统设备和共性平台的处理,根据车流量状况自动调节红绿灯。

刘海涛

刘海涛

然而,尽管这些应用成效显著,却大多是分散在各领域,在刘海涛心中,物联网应用还没有涉及到模式的转变。

2012年,上海钢贸事件爆发,共涉及上百起重复质押、空单质押,导致坏账金额高达100亿美元。和不动产不同,动产的权属有时很复杂,因为数量种类繁多,也很难控制得住,因此动产抵押贷款对于银行来说风险巨大。“能不能用物联网解决动产抵押贷款问题?动产如果能够借助物联网手段在监管之下去搬,按照规则去交易,那么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为动产安装物联网终端后,物联网相当于”镖局“,实现全过程无遗漏环节的监管。在刘海涛所建立的物联网金融新模式下,银行敢放贷,企业能融资。 0事故、0风险、0不良、0逾期——截至目前,物联网金融科技累计协助金融机构纾困企业融资发生金额1000多亿元,让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实现真正结合。

青年人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第一动力”也越来越强,驱动企业跑出“转型”加速度。

数字化检测-装配一体化技术不仅运用在了国家重大装备型号任务中,也正在加速地方产业化的进程中,以精密测量技术撬动江苏制造业的发展。汪俊举例说,江苏正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江苏造船业也正在迈向智能化,团队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 716研究所正在开展深入合作,加紧生产的大型数字化检测装备,从而助推大型舰船的高质量制造。“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去造船中,工人要站在吊车等工装上进行舱段焊接;现在我们通过三维数字化测量,自动精准识别焊缝轨迹,进而驱动焊接机器人实现舱段的自动化焊接。” 汪俊告诉记者,这整套自动化检测和焊接装备,正在进行原理样机的测试与验证。

用数字赋能制造业,企业有广泛的需求。今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还和中亿丰控股集团还合作共建了智能成形制造技术与装备联合实验室。“该企业主要生产铝合金型材和大型结构件,对尺寸精度要求很高,我们在生产线上加入视觉和激光测量技术,发现偏差后将及时反馈调整工艺参数,优化生产工艺过程,构件数字孪生与智能调控系统,从而推动产品精度和质量的提高。”汪俊说。

扎根江苏“热土”,人才焕发新活力

推拨时钟,回到1999年,初出茅庐的刘海涛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现为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工作。将原本单一的传感器连成体系能够做什么?这个突发奇想让刘海涛灵感迸发。“那天晚上我一直睡不着,凌晨 3点多又爬起来。我当时给这个概念起名为‘微系统信息网’,也就是我们后来所熟知的‘物联网’的雏形。”

二十多年前的这个“灵光一现”,让他在几年后辞去了上海的工作,来到100多公里外的无锡,创建“感知中国”团队,创办感知集团。为什么是无锡?回望自己的这个决定,刘海涛说,上海的经济体系主要是面向金融服务业,而物联网则更多应该是服务于制造业。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无锡实体制造业多,尤其以中小企业居多,从物联网应用发展的角度来看,市场前景广阔。与此同时,无锡也正着眼未来新兴产业领域,积极寻求战略性次储备项目。一个孕育待生的朝阳产业,遇到了一方求贤若渴的创业热土,物联网产业与无锡结缘,由此开始“裂变发展”。

“物联网产业能够在无锡落地、生根,并且一直走到今天,和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和对创新产业的包容度是分不开的。”刘海涛说,从“翻译别人”,到“被别人翻译”,作为世界物联网高地的无锡,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同样是被招贤纳士的诚意打动,2017年陈舟来到太仓考察,很快,他在太仓市政府提供的1000平方米场地上建立实验室,并组建核心研发团队。在减免租金,资金支持等一系列政策红利下,两年的时间,公司获得多项国家专利,逐渐形成一个对产品保护的专利群。“作为一名高校科研人员,我切身体会到政府政策对于创新创业项目的鼓励和支持,让我们能够积极将创新产品推向市场,推向产业化。”

2019年,陈舟积极报名加入科技镇长团,在徐州市经开区街道,他又成为了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重要一环。“科技镇长团是江苏人才强省战略最闪亮的政策品牌之一,对我们科研工作者来说,也是创新产品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平台。在实验室里我们可以安心搞科研,不用担心落地,没有后顾之忧,我想这也是江苏能够将大批高端人才留住的秘诀之一。”陈舟说。

翁志强对此也深有体会。从10余人的团队发展到如今300多人,市场遍布海内外的公司,离不开苏州的政策和产业环境的帮扶。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在内的大量优质医疗器械创新资源让法兰克曼集团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开展产学研合作搭上 “快车“。“政府的鼓励政策和服务意识也很强,是真的把创新创业团队的需求放在心上。“翁志强说,我们也于今年成立了法兰克曼医疗器械技术研究院,建设开放式创新孵化和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帮助更多团队成长。

回到江苏以后,汪俊先后获得了第四批江苏特聘教授、省“双创计划(创新类)”人才、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人才项目资助,“江苏这片热土给了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的平台,南航更给予了大力支持,团队带头人单忠德院士每次给我们开组会,都强调要扎实做好基础研究的同时,抓紧突破相关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研发自主可控的新型智能化装备,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应用到国民经济主战场。”汪俊说,今年省党代会提到“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和智能制造”,作为高校科研人员将快马加鞭。

今年6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港建设启动建设,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作为主要方向之一,接下来,团队要瞄准智能制造技术和先进高端装备,帮助省内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助推先进材料和高端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眼下,陈舟团队所研发的耐深冷/高温超绝热复合材料已经步入民用的大门,创新的脚步仍未停止,他的团队又开始攻关液氢运输的难题。翁志强也带着公司瞄准临床中的痛点问题,更精细化解决医生人力之外的技术问题。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谢诗涵 杨频萍 蒋明睿

2021年12月14日《交汇点》: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7fda002d5708436da67a57947ffc4b06/pbsPLXnHipDPUz2o/1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