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六合开发区的利德东方橡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厂房屋顶上安装太阳能光伏电板,为实现“双碳”目标注入绿色新动能。 通讯员 苗建鹏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 陶德凯 陈红喜
新发展阶段,承担起“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新使命,南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碳”工作的最新论断,结合南京发展实际谋划“双碳”实现路径,把“双碳”工作做深做实做细,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平稳有序推进“双碳”工作提供“南京样本”。
坚持“系统观”,着重处理好区域与城市、发展与治理以及长期与短期关系
坚持“系统观”,即深入分析南京推进“双碳”工作所面临的内外形势和未来趋势,不能就降碳谈降碳、不能就减排论减排,而是要统筹区域、城乡等多维度关系,把系统观念贯穿到“双碳”工作全过程,着重处理好几组关系。
一是区域与城市关系。南京是江苏省省会、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多重身份的叠加,要求南京将“双碳”工作放在更大的区域和流域内来审视,从发展格局到竞争生态再到相关政策制定,需要确立共同体意识,在“减碳”进程中实现区域和城市双赢。同时,要处理好市本级与各区、镇街乃至乡村的关系,统筹市域各类生产活动的空间布局,促进资源的循环共生利用,实现市域“双碳”工作效益最大化。
二是发展与治理关系。发展是永恒主题,但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要统筹谋划,在坚持绿色发展前提和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开展精准治理、精细治理,实现“双碳”工作与绿色发展双达标。
三是长远和短期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降碳工作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对南京来说,“降碳”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双碳”工作推进时间表、线路图。既要立足当下,踏踏实实解决每一项具体问题;又要放眼长远,把握好降碳节奏和力度,循序渐进。还要为“降碳”工作进程留有弹性,在面对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时,确保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有足够的韧性和张力。
注重“协同化”,把“双碳”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注重“协同化”,即以具有协同效应的措施和方式同时实现减少局部地区的污染排放。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指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需要把“双碳”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系统谋划,协同推进。
一是“双碳”工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南京已实现从钢铁、石化、汽车、电子信息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向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新医药与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高碳型产业和技术不断淘汰和升级,降碳减污工作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应强化科技创新对“双碳”工作的驱动和支撑作用,突出“双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协同。充分发挥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发挥“国之重器”作用,强化基础研究投入,开展多技术储备、多路径尝试和多方面筹划,力争在“低碳、零碳、负碳”等尖端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保障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双碳”工作与生态环境治理协同。南京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面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五新三主”新定位,应着重从滨江岸线整治转向全域空间治理,从城市滨江生态保护修复转向城乡“三生”空间绿色发展,突出乡村地域生产方式转换、环境污染治理。
三是“双碳”工作与典范城市建设协同。推进“双碳”工作是为了减少对资源的消耗,提高人居环境水平,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南京推进“双碳”工作的一切具体行动路径,都要回归到人民满意这个维度上来,让“双碳”工作既要彰显南京的个性特征,又要让“双碳”工作的成果惠及城乡,实现全民共享,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管牢“安全阀”,确保城市生产、人民生活以及城市运行安全
管牢“安全阀”。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双碳”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推进,涉及到城市平稳、安全运行的各项工作,要确保城市生产、人民生活以及城市运行安全。
一是牢固掌控城市生产安全阀门。降碳减污工作要结合城市发展实际,厘清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现势状态,精准测算南京市域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和减排潜力,深入钢铁、石化、化工、建材、5G和数据中心等重点排放领域,调研南京城市能源、资源利用结构和效率,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生产领域低碳转型。同步研究南京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方式及路径,合理调控降碳减污的工作进展,制定适应南京发展时序、确保生产供应安全的“双碳”工作计划。
二是牢固掌握人民生活安全阀门。依托国土空间资源调查,摸清南京生态资源、耕地资源等自然资源家底,厘清南京“南北田园”空间所承载的粮食保障任务和底线安全。借助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国土空间整治和管控,提高农业生产空间利用效率,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依托省、市农科院、高校的科研和人才力量,加大农业生产技术、种苗培育技术等科技创新及研发力度,在确保农业生产过程安全可控、农产品安全可控、人民生活安全可控的基础上,推进乡村地区的“双碳”工作行稳致远。
三是牢固拧紧城市运行安全阀门。“双碳”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按部就班;既要成绩显著,又要保障安全,“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南京要牢固树立“先立后破,破立并举”原则,拧紧南京城市安全运行阀门。一方面,充分发挥科教资源要素集聚优势,实施创新驱动,重视基础研究,重点解决“卡脖子”技术,从技术创新上立标准、从装备升级上立标杆,从“减碳”源头上立住脚;另一方面,坚持新发展理念不动摇,打破“先发展再治理”的旧有思维观念,遏制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盲目发展,有序推进钢铁、石化等落后产能升级,稳步推进沿江重化工产业绿色转型,加快形成南京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经济体系,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勇当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表率。
紧扣“稳字诀”,既要有产业就业人口等结构性稳定,也需要政策社会等环境稳定
紧扣“稳字诀”。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带来的不确定性,深刻重构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稳”成为当下各项工作关键词。南京推进“双碳”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既要有产业、就业、人口等结构性的稳定,也需要政策、社会等环境的稳定。
一是稳住产业基本盘。南京是先进制造业基地,电子信息、软件服务、集成电路封测、新能源汽车及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奠定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维系城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教文化资源,实施创新驱动,减低制造业的污染和排放、提升先进制造业的效益产出、丰富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内涵,优化先进制造业结构,稳住产业基本盘,并科学制定“降碳减排增效”计划。
二是夯实就业压舱石。稳定而健康的产业结构是城市就业结构稳定的支撑和保障,不仅先进制造业自身能提供多元化的就业岗位,贯穿先进制造业上下游形成的制造业产业链、依托先进制造业带动的现代服务业,更是丰富城市就业结构的压舱石。南京要科学识别产业门类,研习产业链发展模式,多从增效、增绿层面形成降碳减污激励机制,维系城市产业结构的传承,并在传承中转型和升级,确保“产业—就业”稳定有序,不断夯实城市就业压舱石。
三是筑牢人口蓄水池。就业结构稳定是人口结构稳定的前提,人口结构稳定和规模持续发展是做大城市规模、做强城市能级的加速器。南京是长三角特大城市,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交通枢纽框架、丰富的产业门类,为人才集聚奠定了坚实基础;高质量的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则为人才培育、就地转移提供了便捷通道。南京要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典范城市,既要有庞大的人口做基数,更需要有优质的人才来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因此,南京的“双碳”工作,一方面要合理安排碳达峰目标时间,制定科学的阶段性计划,在推动降碳减污的同时,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而提供充裕的就业岗位,留住人口;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南京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优势,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的相关研究,以科技引领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拓宽城市就业结构领域,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就地转移,筑牢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素质稳定提升的蓄水池。
(作者单位:新利18彩票 )
2022年3月16日《南京日报》:http://njrb.njdaily.cn/h5/html5/2022-03/16/content_61_464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