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视角>> 正文

〔江苏科技报〕工程建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江苏高校的这场论坛交出绿色答卷

时间:2022-06-10 来源:江苏科技报 作者:朱琳 摄影: 编辑:李东志 上传: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本报讯(通讯员朱琳记者葛思佳)5月28日-29日,新利18彩票 工程建设碳中和高峰论坛发出呼吁:工程建筑节能减排势在必行。本次论坛聚焦土木建筑碳中和实现途径和技术路径,邀请15名土木工程领域院士、大师、行业专家和领导,就绿色低碳建材及结构、建筑工业化、智能建造与管理、宜居城市韧性技术等议题发表精彩报告,百余名师生线上线下参与,进行建筑、生产、施工、运行全生命周期探索,共商“双碳”实现大计。

“土木建筑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是名副其实的碳排放‘大户’,中国建筑的碳排放总量在过去十几年总体呈持续增长趋势,建造和运行的总碳排放超过60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比重高达50%以上。”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王华指出,建筑业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领域,“土木建筑行业加速碳减排、碳中和过程至关重要,刻不容缓。”

2020年,江苏建筑领域碳排放量约1.2亿吨,占全省比重的16.7%。省住建厅二级巡视员陈晨介绍,2008年以来,江苏持续推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在全国率先提出“节约型城乡建设”理念,出台全国首部绿色建筑地方法规,“近期还将印发《江苏省城乡建设领域探查和实施方案》,方案将颁布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打造低碳社区、推广低碳建筑等方面22项具体任务,推动全省城乡建设全面迈向绿色低碳”。

作为江苏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见证者、积极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新利18彩票 积极研讨低碳发展的政策、规划、布局,谋划碳中和的实现路径与支撑技术体系。南工大校长乔旭说:“‘双碳’目标提出后,我们不断加强科研攻关和协同合作,全面布局学科转型发展,加快推进化工土木等优势学科向低碳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着力构建勘探科创平台,成立了碳中和协同创新研究院,探索建立面向碳元素全生命周期利用的循环支撑体系;大力推动校企协同创新,紧扣时代主题,立足急需,将工程建设碳融合的科学研究落到实处。”

“我们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可有效计算与混凝土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材料层面到结构层面,通盘考虑建筑、生产、施工、运行中的碳排放技术优化。”东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提出的“全生命周期”的概念,也成为两天学术探讨中的关键词。基于对降低水泥制备过程中的碳排放和增强其使用过程中的性能两方面考虑,刘加平和团队开发了系列超早强化学功能材料、PHC管桩泵送免压蒸技术、地铁管片免蒸养制备技术等,新一代低碳混凝土的研发提出硅酸盐新体系,创建高强韧化新理论,系统寻优新方法,变革了现有混凝土。

南工大土木学院老师冯闯一直在研发建筑混凝土的节能减排,在利用温差实现势能储能上取得一定成果。“我们的思路是通过能量转化降低能耗,其实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到混凝土生产本身的减排上。”

“中建集团首席专家、中建三局总工程师张琨关于高海拔增压式零碳建筑关键技术研究让人眼前一亮,他研发的智能集装箱式建筑,可以通过空气压缩的方式将太阳能储藏起来,实现节能减排,这种建筑从生产过程到使用全过程,都是主动在做能耗减法。”南工大土木学院老师蔡忠奎坦言,这种新的思路对他正在开展的集装箱方面的科研很有启发,“技术上做加法,能耗上才能做减法。”

2022年6月10日《江苏科技报》第08版:http://www.jskjb.com:8081/xpaper/news/97289/107048/115422-1.shtml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