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科学技术厅公布我省2023年第一批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南京入库4279家,全省最多。自2020年首破万家后,去年南京全市“科小”突破2万家,为2018年的6.1倍。
科技型中小企业因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极具活力和潜力,被视为最有成长性的创新群体。南京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增速越来越快,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创新主体更加活跃,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创新氛围日益浓厚,科创森林愈发生机勃勃。
连日来,《南京观察》记者走进创新企业,对话主管部门负责人,挖掘“科创幼苗”快速增长的“南京密码”。
创新“蚂蚁”渐成“雄兵”之势
9时22分发生事故,9时23分排障车出发,9时40分排障车到达现场……4月12日上午,G1522常台高速K52杭州往苏州方向发生一起交通事故。200余公里外,江苏交控数字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调度云”应用平台上,事故从发生到处理完毕,全过程一目了然。
江苏交控数字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南京今年首批入库的科小,致力于为高速公路及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平台化解决方案。“推进SD-WAN网络建设,贯通‘云网边端’架构底座,我们在业内率先打造了‘六朵云’指挥调度平台,‘调度云’是其中之一。”公司副总经理尹蔚峰介绍,该平台已在我省高速公路全路网进行使用,并汇聚近60万起交通事件,分析这些数据,将对提升高速公路运行安全有重要意义。依托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六朵云”指挥调度平台已推广至全国18个省份。
走进位于江北新区创智大厦的南京中感微电子有限公司,很难想象这家只有几十人的企业,竟打败国际巨头高通,成为哈曼中高端蓝牙音响音频传感网芯片的主要供应商。“蓝牙音频的传播,距离远信号就收不到,或者收到太多乱码无法还原高品质音质。我们研发的增强无连接从属广播技术,增强了蓝牙无线传输音频的能力,同样的功耗,传输距离是高通的4倍。”公司企业发展部总监李胤介绍,以这项“独门绝技”为支撑的音频传感网芯片,已应用至哈曼、飞利浦、松下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产品。
“规模、自主知识产权以及成果转化,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3个主要认定标准。具体为职工总数不超过500人,年销售收入、资产总额都不超过2亿元,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将其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建邺区科技局高新技术产业科蔡建文介绍,中小企业由于数量多、个头小被形象地称为“蚂蚁雄兵”,含“科”量高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区别于一般企业的主要特征。而高度重视创新,也是记者走访南京近10家科小后的最直观感受。
尽管南京罕华流体技术有限公司旗下产品已更新到第三代,但在鼓楼区联创大厦的公司总部会议室里,依然摆放着前两代的DEMO。企业从做能源企业的数据采集起家,进而向能耗控制管理发展,如今创新研发出了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气产消平衡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传输煤气管道温度、流量、压力、差压等数据并精准计量,能将煤气产销差控制在±2%。回顾创业历程,公司总经理张朋刚说,“正是靠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产品的不断迭代,公司相继敲开了中铝、山钢、鞍钢、大唐等重点钢企的大门。”
在李胤看来,中小企业创立之初,倾向于通过跟随和模仿慢慢积累技术,这也容易导致产品同质化和低价竞争。南京中感微电子有限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70%,核心成员几乎都有AMD、联发科等国际知名集成电路企业的工作经历。去年,企业营收7300万元,研发投入高达2600万元,占比超三分之一。“坚持自主研发,是企业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是江苏交控数字交通研究院人人熟知的一句话。专项攻破长期困扰高速公路数字化发展的痛点和难点,企业联合华为、腾讯等头部科技企业研发力量,成立了数字孪生、高清视频云端应用等六大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打造数字交通产业生态圈。
政府培土浇灌“聚木成林”
在建邺高新区新城科技园有个“特别”现象——节能环保产业需要频繁试验新材料,但园区从事该行业的中小企业,竟都“没有”实验室。
“新材料的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一些实验设备单台动辄上百万元。像我们这样的初创型企业,资金有限,自己花钱买设备非常不划算。”江苏极能低碳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周灿说,依托园区新型研发机构公诚新材料研究院的实验室,企业用较低成本就能享受优质科研条件。
2018年,建邺高新区联合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人才团队共同创建南京公诚新材料研究院,主要从事节能环保和新材料研发。近年来,研究院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搭建了800余平方米的降碳节能新材料工程化服务平台,不仅用于自身研发,还开放给孵化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使用。
早在2017年,南京就提出建设以人才持大股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研发机构,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因培育创新型企业和创新集群,新型研发机构被形象地称为“老母鸡”式平台。截至目前,南京培育市级新型研发机构401家,孵化引进企业7209家,其中绝大部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
科创载体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孵化的另一主要阵地。记者探访的多家科创载体工作人员反映,很多初创企业的创始人都是搞技术出身,而依托技术来做什么、怎么做,缺少清晰的战略规划。科创载体为“科创幼苗”提供发展规划、政策和法律咨询、知识产权规划等全覆盖的“一站式”服务。
江宁区的北大科技产业园,2020年至今已孵化培育70余家企业,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半数以上。园区企业江苏鑫昇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崔婷婷介绍,2021年入园以来,园区迅速为企业引入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协助企业先后申请9项专利、10个软著,企业的核心技术得到有效保护。园区还为企业量身定制了3—5年发展计划,协助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省高新技术企业等。目前企业自主研发的“鑫筑云建”智能爬架运营服务平台,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前三。
“去年,南京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0173家,是2018年的6.1倍。2018年至2022年,‘科小’总数年均增幅约57%,居全省首位。”南京市科技局高新处唐玎介绍,南京此次入库的企业,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情况看,排名前三的行业领域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情况看,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高技术服务则位列前三。
科创小苗蓬勃生长,在南京形成“铺天盖地”之势。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理事、创新力中心主任郑琼洁认为,这是南京中小企业长期坚持做优做久,不断创业创新的必然结果,也与南京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产学研合作、重视科技型企业培育密不可分。此外,南京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行业分布与主导产业发展高度吻合,坚持强链补链固链延链,产业链上长出一批“小而美”的企业,成为南京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坚实的“后备力量”。
2022年,南京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中高企占比达3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276家。
深耕市场跨越“死亡峡谷”
蛰伏7年,南京企业中硼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即将迎来“出水”一刻。企业自主研发的医用加速器BNCT系统——极锋刀,近日启动注册检验,即将完成走向市场的“最后一米”,成为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加速器BNCT系统的企业。
BNCT,即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利用硼元素与中子产生的核反应,在细胞尺度内定点击杀癌细胞,对周围的健康组织损伤极小,仅需1到2次照射,就能完成治疗,在癌症领域被誉为继手术、放疗、药物、免疫治疗后的“第五疗法”。目前,国外只有日本在2020年实现了临床应用。
能够走向市场,中硼医疗企业发展中心总监夏伟直言很“幸运”。因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产品,往往存在难以逾越的巨大鸿沟,甚至有人将其称为“死亡峡谷”。在科技创新的“华山一条路”上,80%的企业倒在了“死亡峡谷”之前。建邺区科技局综合科和治伟分析,“这其中有技术问题、运营问题、融资问题,但更多还是市场化的问题,不被市场认可企业就死掉了。成长起来的,基本都是高企、瞪羚甚至独角兽。”
南京市培育独角兽企业江行智能的发展轨迹很有代表性。该公司致力于电力能源行业的数智化转型升级,企业2018年初创之时,依托业内领先的边缘计算技术研发出一款输电线路智能终端,代替人工对线路故障进行巡检。“与市场上一般产品不同,我们的设备不仅有传感功能还有计算功能,发现故障的同时还能进行相关分析。”公司CEO庞海天说,出于“技术自信”,本以为设备会“卖得很好”。没想到的是,算力大的芯片需要消耗更多资源,导致耗电量特别快,而更换大功耗电池则要增加成本,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因价格而“折戟沉沙”。
“所以说,光有技术是不够的。我们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向产业界专业人士请教,对相关算法做了模型压缩,降低了算力和功耗,花了一年时间打磨产品,最终得到市场认可。”庞海天认为,技术起家的企业没有产业界的背景,“踩坑”不可避免,创新创业的过程必须深耕行业,不断沉淀相关方法论。正因此,江行智能在企业内部提出口号,“先做电力人,再做IT人”,目前企业已发展为国内唯一覆盖电力全场景的边缘智能公司。
打通技术理论和现实需求的鸿沟,罕华流体用时更久。“公司成立前,核心院士团队在能源管理系统上的技术积淀已有10余年,只是没有迈出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第一步。”张朋刚回忆道,成立之初的3年里,他带领团队走遍全国700多个项目现场,拜访了80多家设计单位,不断改进产品,才拿下了第一笔大规模订单,并由此开启“翻身”之路。
新利18彩票 国家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周治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是最初的技术成果转化而来,在科技创新的链条中做的是“从1到10”的工作。打通科技创新“最初一公里”,西安、杭州分别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建立了概念验证中心,整合高校和省市优势资源,为早期成果配置资金、开展技术与商业化验证。从某种程度上说,南京众多科创型“蚂蚁雄兵”,正在自发从事“概念验证”。
期待“中小微”长成“独角兽”
近日,在沪宁高速汤山收费站,江苏交控数字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无人收费机器人正式上岗。从车辆驶入到自动感应,再到车主完成缴费,前后不过一分钟,通行效率显著提高。尹蔚峰介绍,“在建邺区支持下,该项目入选2022年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标杆应用场景引领项目,并获专项资金支持。”
“创业初期,我们碰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招不到人。能源专业毕业生都青睐大型国企,很多应聘者一进门,看到办公桌下面还放着折叠床,扭头就走。”张朋刚回忆说,南京市人社部门组织宁企赴高校举办招聘会,罕华流体数次随团外出,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工科顶尖院校“抢人”。“有了政府背书,学生对我们多了一份信任。”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多家企业提到,它们的成长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兼具‘创新性’与‘规模小’两个特点,因前景不明、抗风险能力差,在其发展过程中扶上马还需送一程。”郑琼洁认为。
创新生态如热带雨林,只有存在大量“幼苗”,才有可能长成大树和森林。南京市区科技部门、科技服务机构以服务科小申报为契机,建立了陪伴企业成长全过程“贴身”服务模式——
六合区在全市率先实施区级科技计划项目,从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给予科技型中小企业全方位支持;建邺区创新实施“012科创森林成长计划”,建设的全部载体特别是“1元租金”载体就是专门用于培育科小,降低中心城区企业创新创业成本;近3年,江宁区财政投入科创载体建设与发展、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专项资金累计超6000万元。鼓楼区科技局副局长葛枫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工作更像“育苗”制度,发现好苗子并进行重点培育,引导它们加强科研创新,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去年鼓楼区高企总量突破510家,相当于每两家入库科小中,就能诞生一家高企。”
科技创新需要试错,只有踏过大量不成功的案例,才能摸索出一条正确的道路,这个过程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支持。南京加强金融赋能,去年1—12月,“宁科贷”累计发放贷款20732笔,发放额439.95亿元,其中科小占比约70%。南京市科创基金撬动社会资本,累计签约设立子基金48只,总规模93.38亿元,财政放大规模3.15倍。已投资项目500多个,投资总额超48亿元,其中投资南京科小占比约50%。
今年,南京全面实施《“宁创家”科创企业培育行动计划(2023—2025年)》,聚焦载体孵化能力提升和高企、科小培育,致力打造从众创空间到科技企业孵化器,到科技企业加速器,再到科技产业园区的完整科技创业孵化链条,为创业团队和创业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成长支持。“面对城市间百舸争流千帆竞渡,南京向上突围、争先进位,必须不断强化创新主体的力量。链式培育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将助力更多‘中小微’长成‘巨无霸’。”南京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既有“蚂蚁雄兵”,又有“大象起舞”,科创幼苗“铺天盖地”,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下一个独角兽、瞪羚会出现在哪里?也许就在南京致力营造的科创森林里。
本报记者 鹿琳 董翔
2023年4月17日《交汇点》: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59/0/xAXiUyj1EyYRQBzV/1
《新华日报》第17版:http://newspaper.xhby.net/?act=article&aid=1185916&layountIndex=0&date=20230417&siteID=2&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