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杨芳 朱琳
“学校时刻不忘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不断强化学科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促进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与产业化。”11月8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南京组织召开的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专家论证会上,新利18彩票 (以下简称南工大)校长蒋军成掷地有声地表示。日前,南工大牵头组建的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获批,这是南京市第一个、江苏省第三个获批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也是南工大建设的第8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一直以来,南工大始终坚持创新策源、创新驱动,多渠道搭建创新载体,在全链条创新体系中,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近年来,南工大在重大原创成果产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屡作贡献,培养出一批批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成就“创业型大学”。
回望历史,眺望远方
激活深植文化血脉的创新创业基因
走进南工大丁家桥校区,可见一柄矗立的“水门汀(水泥)阳篷”,这座伞状造型的凉亭式建筑是南洋劝业会的历史遗迹。1910年,中国历史上首次规模最大的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在此举办,随着14个国家共百万余件展品的展出,一股清风、一种新的理念——创新创业随之兴盛。创新创业是融入南工大人文化血脉中的基因,是学校发展的源头动力。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上世纪末,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工大老校长欧阳平凯的带领下,学校决定筹建新校区。作为当年新校区建设的亲历者、南工大原纪委书记朱跃钊感慨地回忆到,这条创业之路很艰辛,没有过多的经费支持,唯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和一举成功的信念。“‘创业’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精神、一种传承。前辈们用小板车拉出了一所学校,这使我们几十年后跨江建新校区有了底气、志气和骨气。”
翻看南工大的校史可知,1958年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化工系整体迁移而出,成立南京化工学院。2001年,原南京化工学院和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南工大。自此,以“大化工、大建筑”为特色,南工大走上了新一轮创新创业之路。
2018年,南工大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奋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战略目标;2022年,该校第五次党代会进一步将发展目标定位为“奋力谱写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我们要建设的创业型大学是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创新基础宽广深厚、成果转化堪称标杆、人才培养声誉卓著的大学。”南工大党委书记芮鸿岩介绍说,学校要培养既有较好的学养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具备创新意识、创业知识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回眸合并组建22年来走过的路,一代代南工大人以烙印在血脉里的“创业精神”为指引,接续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成绩。2013年4月,学校成为首批国家“2011计划”14所牵头高校之一;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21年,成为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2022年,成功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至2023年11月,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2个学科进入前1‰。
打破窠臼,改革机制
激发科研人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活力
“一直以来,南工大始终坚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开展工作,强化有组织科研攻关,坚持国家需要什么就干什么、国家谋划什么就研究什么。”蒋军成说,南工大的创业实践写在矢志不渝的科研原始创新中,写在坚定不移推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实践中。
“顶天立地”的“南工大现象”持续发酵,这与学校体制机制激发的活力密不可分。该校在职称评聘上设置了多元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职称评价改革的“指挥棒”及市场“试金石”作用。2018年,在高级职称评审中首次设立“社会服务型教师”等晋升类别。
“如果不是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我至今还为职称晋升所困扰。”2013年,该校教师方成刚获评副教授后便止步于此。2021年,他凭借所发表的科研论文、所领衔的团队与企业签下的一笔340万元项目和8份第一发明人专利、主持制定的行业技术标准等顺利晋升社会服务型教授。2023年,该校副教授徐宁又因为近5年科研经费到账超千万元,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多项地方、企业横向科研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等业绩获评社会服务型教授。
“对于这类学者,我们更看重其成果转化的收益、横向课题到账经费等指标,希望学者们攻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帮企业解决真问题。”南工大副校长凌祥表示,2019年以来,通过社会服务型序列,该校共有50人晋升高级职称,涉及机械、土木、环境、交通、经济管理等专业。
激发科研人员的研发活力后,还必须走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困境,让成果快速地走向市场、服务社会。据南工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璐介绍,该校是国家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单位,早在2021年就改科技成果“赋权科研单位”为“赋权科研人员”,贯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速路”。目前已成功1例,还有1例正在推进。
“受惠于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我们实现了‘我的成果我做主’的自由。”提及团队研发的首款国产自主研发的气血交换膜规模化生产一事,南工大教授崔朝亮开心地说,根据无形资产评估向学校支付一定费用后,团队获得完全的专利所有权,成功引入社会资本组建公司,开启了市场化运作。
2022年5月19日,南工大开启首批“揭榜挂帅”项目,“钙钛矿发光技术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基于生物集群效应的生物燃料乙醇高效制备技术”“现代木结构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等11项榜单任务一经发布,即被该校12位重大科研项目带头人所揭。截至目前,该校已发布三批“揭榜挂帅”项目榜单。
“在重大项目组织管理中引入‘揭榜挂帅’机制,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产业链,顺势而为、主动作为,更是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之路上的又一次大胆探索。要通过‘揭榜挂帅’机制,集众智、汇众力,推动有组织的原始创新,让能者上、智者胜,不断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培育新优势。”南工大副校长郭凯说。
作为江苏省“科技改革30条”唯一试点高校,多年来,南工大制定修订60多个制度文件,全面改革科研项目管理、人才聘用、职称评定、交流访学和成果转化等机制,充分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活力。2021年以来,该校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科学》上发表第一作者单位重大原创性成果产生的高水平论文达7篇;“十四五”以来,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0家,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1项,科研到款14.1亿元。
顶天立地,硕果摇枝
持续释放“创业型大学”发展的强劲势能
多年来,南工大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紧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畅通从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到成果转化应用的路径,赋能“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创新体系,力促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创新生产力。
日前,经过近5年的联合攻关,数百次调整实验方案、技术配方、工艺路线,南工大教授郭凯团队与连云港杜钟新奥神氨纶有限公司、苏美达轻纺国际集团携手,采用有机拟酶仿生催化技术和微流场技术,设计了全新生物基氨纶结构,开发获得国内首款生物基氨纶新产品,所开发的生物基氨纶纤维各项性能达到优等品级,成本远低于国际同行,生物碳含量远高于国际同类产品,是全球唯一一款生物碳含量达到欧盟三星标准的生物基氨纶纤维产品。
在“膜技术”“生物+”“光电材料”等技术领域,南工大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迭出,领跑国际前沿,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必要组成部分。基于生物基材料,该校研发的水稻专用肥被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指定为“超级杂交水稻”专用肥,目前我国每6袋特种复合肥中就有1袋采用相关技术,使用面积达3亿亩次,助力农民增收300亿元。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南工大教授徐虹团队花了10多年时间,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来生产、提取聚谷氨酸,在国际上首次将聚谷氨酸功能高分子应用于肥料增效领域,建成了国际首条年产量千吨级的聚谷氨酸生产线,产品广泛应用于农业、环保、日化、食品等多个领域。
创新的文化涵育着一代又一代南工大人。“顶天立地”做科研、埋首苦干创事业的老师们,也将创新创业的种子深埋大学生的心底,一批批大学生在科产教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在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熏陶下,成长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
南京威朗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蒋馨仪掌舵的公司打破国际技术垄断,成功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100余套电脱盐成套设备,进入中石化等战略客户供应体系。“学校底蕴深厚的创业文化、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对我来说是滋养、是加持,目前我的愿景是公司早日上市。”蒋馨仪即将本科毕业,她曾担任“互联网+”大赛专家组评审专家,荣获南工大“十大杰出青年学生”称号。
多年来,南工大积极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建有全国首个“2011学院”,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等共建“英才班”,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我们的专业教育坚持科产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打造特色课程体系,启迪‘双创’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大平台,帮助大学生在真题实景中更好地接受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南工大副校长陆伟东介绍。
据悉,自2015年以来,南工大学生立项的创新创业项目达9329项,位列江苏省高校前列;百余名毕业生获国家、省部级荣誉和科技奖励;毕业生创办的企业中有24家成功上市,2人入选福布斯中国精英榜。
2023年12月28日《中国科学报》第三版: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3/12/377721.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