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视角>> 正文

〔新华日报〕区域协同发力,构筑科创“强磁场”

时间:2024-01-27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 摄影: 编辑:韩子旭 上传: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 本报记者 张宣 倪方方 顾星欣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环太湖、南京、徐州“三大科创圈”建设。过去一年,“三大科创圈”完善对接机制,取得不少实质性进展。代表委员们对“三大科创圈”建设格外关注,对我省加强区域协同发力、构筑科创“强磁场”充满期待。

好政策为科技创新引来“源头活水”

近年来,我省“三大科创圈”科技部门出台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等相关政策,吸引越来越多创新资源和人才涌入科创圈,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2019年以来,近400名徐矿新入职高校毕业生、科创人才享受了徐州市青年人才购房补贴、生活补贴等“人才新政20条”待遇。去年,徐矿集团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及管理创新成果31项、发明专利43项、博士后基金10项。“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徐州市对徐矿集团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在人才引进、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政策引导、创新支撑和要素保障。”省人大代表,徐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州矿务局局长冯兴振说,徐矿集团主动融入徐州科创圈,在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等方面强化合作,企地融合开创新局面。

“去年,公司顺利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我们既是环太湖科创圈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受益者。”省人大代表、无锡隆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朝辉说,22年里,公司成长为光伏细分市场领先企业,得益于无锡的政策支持和优良的发展环境。这些年,无锡用最优政策、最好资源、最强保障,推进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助力创新型企业加快成长,特别是对获评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分别给予最高80万元、50万元奖励,让企业获得感满满。在好政策的牵引下,公司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参与校企产学研合作,主编和参编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我是无锡高新区的义务招商引资大使,不断向朋友、合作伙伴推介这里的优秀营商环境。”杨朝辉说。

“徐州将加快建设区域科创中心,打造创新驱动力更强的‘支点’。”省人大代表,徐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剑锋说,徐州将更加注重打造徐州科创圈,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统筹推进区域科创中心和教育中心建设,建强云龙湖实验室等重大科创平台,争创国家高端工程机械制造业创新中心,打响“彭聚英才·城就未来”品牌,不断提升城市创新策源、成果转化、科创服务能力。

优化制度环境,打造“创新者的乐园”

建设科创圈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如何保障良好的人才储备、硬件设施、软件服务和创新氛围?“三大科创圈”不断优化提升创新创业生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全力打造“创新者的乐园”。

“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升至第六位、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居全国第四位、紫金山实验室建立业界首个6G综合实验室……过去一年,南京科创圈建设交出一份“响当当”的科研成绩单。“南京开放共享的创新资源以及文化塑造和教育培训等途径,促进了科创圈内地方政府、企业与大学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确保研究型大学产出的创新知识、技术和人才能够被地区内企业有效吸收转化。”省人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林玮说。

“泉山区将充分发挥园区载体成熟、高校资源集聚、产业基础良好的三大优势,积极抢抓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锚定徐州科创圈建设和‘5+X’未来产业发展布局,全力打造区域创新高地。”省人大代表、徐州市泉山区区长庄红说,“泉山区将持续探索以高校为源头、企业为龙头、产业链和产业园区为平台载体的新型产学研协同模式,构建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市场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新的一年将在矿山和消防安全、数字医疗等细分领域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强化徐州科创圈建设。”

校地企一体联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三大科创圈”,地方政府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越来越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推动‘三大科创圈’建设,有利于构建合作高效、集成协同的格局,必将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和‘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支撑。”省人大代表,无锡市科协主席、党组书记黄丽侠表示,将深度加强会地合作、促进资源整合,推动构建跨领域、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同时,积极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推动科学家、企业家“双向奔赴”,让更多科研成果从校园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到“货架”。

这几年,新利18彩票 深度融入“三大科创圈”建设,与地方政府共建科技创新共同体,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进一步增强。仅2023年就新建“校企联盟”19家、校企合作平台11家,全年签订横向科研合同1499项,举办交流会60余场,服务企业1690余家。省人大代表、新利18彩票 党委书记芮鸿岩说,学校将深化机制改革,坚持交叉融合,进一步激活科研活力、培育标志性成果。“我们正在建设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加快实现由单项膜技术产品的环节攻关向全要素汇聚的产业链攻关转变,推动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与产业化发展。”

2024年1月27日《新华日报》6版:https://newspaper.xhby.net/?act=article&aid=1291233&layountIndex=5&date=20240127&siteID=2&id=1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