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是一种幸福的体验
——记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获得者、经济与管理学院王万竹老师
初冬,清冷,如约来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市场营销系办公室,见到王万竹老师:知性、温婉、恬静,散逸着清新隽秀的气质。讲起话来,掷地有声、抑扬顿挫而又婉转悦耳。与她聊天的一个多小时里,她似乎有一种魔力让你忘记时间,像在听她讲述一个个有趣的教学故事。
王万竹的父亲是一名教师,受到父亲的熏陶,她立志将教师当作自己的理想职业,做医生的姐姐悄悄告诉她当老师就要当大学老师。就这样,王万竹守着大学教师的情怀,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刻苦攻读,以优异的成绩走进我校,走向三尺讲台,十年来,她力求将每节课都讲成一个故事。
学会身份转换,及时充电
工作10余年的王万竹老师现在教授三门课,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营销原理和零售学,王老师授课有自己的绝招,深受学生的喜爱。2013年获得校青年教师授课一等奖,2014年获省级青年教师授课竞赛(文科组)一等奖,2016年作为江苏省文科组唯一代表参加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荣获三等奖。
身份的转换很重要。王老师所说的身份转换即换位思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要学会与学生换位思考,知道学生的“胃口”;二是在课程中,引导学生多主体换位思考问题。“以消费者行为学这门课为例,我就引导学生将身份在消费者和营销者之间、消费行为与消费原因之间不停地转换,以消费者之所需,推导出营销者之策略。这样会促进理论知识的实践化。”王老师介绍说。
及时充电,丰富课堂内容。为了将课讲得生动活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王老师讲述课程注重推陈出新,在市场营销原理这门课的讲解中,面对理论的更新迟缓,她就在案例部分下功夫。王老师透露,她的课程中除去三分之一的案例属于经典的必讲案例外,大部分的案例是年年更新,只有跟进时代的最新案例才最有说服力,最有吸引力。王老师还经常与同学们分享一些语言生动、深入浅出的权威杂志中的文章。“有一次我给同学们讲一篇关于如何把外卖产品卖给注重身材的女性的一篇论文,同学们很感兴趣,消除了他们对论文过于理论性的恐惧。”王老师介绍道。
上课如写文章,必备中心思想
教学之路漫漫,王万竹老师也是不断地思考和总结。采访中,她介绍说: “其实上课就像写文章一样,一定要有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讲课的灵魂,无论你的课堂采用的是讲授法、讨论法还是演示法,都要不断地暗示学生课程的中心思想和主要目标。”
头脑风暴法是王万竹老师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她回忆,在讲到霍夫兰德劝说模型这节课的时候,我要求同学们不限场景不限对象地劝说一个人,比如说说服同学选你当班长、劝说老板加薪、劝说一个传销者走出传销组织。如果学生不愿意参与进来,我就采用S型等路线法,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经过几次思想的激荡,同学们紧紧围绕劝说这一中心思想发散思维,王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劝说方式,多角度提炼了满满一黑板的劝说要点,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记出来。一个小时之后王老师让学生们自学霍夫兰德劝说模型的理论知识,教室内鸦雀无声,同学们高效地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
王老师很享受这种教学的过程,也一直在思考如何用生动的语言提高课堂的理论深度,突出中心思想。大四学生马禄介绍说:“王老师是我的本科导师,我们接触很多,她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就业问题都非常地关心,因此在办公室里、从别的老师的朋友圈中常常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
上课如讲故事,吸引人很重要
如今,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为教学的一大障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难题。面对这一问题,王老师认为讲课不是简单地知识点灌输,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王老师补充说:“一个精彩故事必备一个精彩的能迅速抓住别人吸引力的开头;离不开抽丝剥茧般的层层递进,丰富的逻辑能力;另外,还要学会为下一个故事的展开做铺垫。”课堂上,王老师经常会讲一些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以及与课程有关的故事,在大四的教学过程,她就将课程与学生的就业和考研联系在一起。据学生们介绍,王老师上课特别注重互动,将枯燥的知识讲得很有趣,帮助学生把知识点巩固牢固。“在讲到知识点《消费者行为学》中消费者‘随大流’现象时,她不会通过讲述文字来表述,而是通过播放一段综艺节目,通过故事来生动地表现这一现象。”马禄回忆说。
教育是师生间的一场幸福体验,王万竹老师一直与同学们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市场营销专业的范竹灵同学介绍说:“我是王老师这次比赛的助理,见证了王老师的努力和付出,整个暑假她几乎放弃所有的休息时间,经常跟我谈论课程PPT,对着我练习讲课,并虚心请教需要改进的地方。更不容易的是王老师暑假期间因为病毒感染有面瘫的危险,因此她要经常去医院、做针灸,但是她仍旧坚持下来了,真的是很不容易!”(文:张小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