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新闻中心>> 南工人物>> 正文

[通讯]浇花浇根 育人育心 ——记校第十二届师德十佳、环境学院张雪英老师

时间:2019-10-16 来源: 作者:张小晴 摄影: 编辑:邓晓容 上传: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与其说当老师,不如说是做妈妈。”“走进大学的他们虽然成年了,但有时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我上中学的女儿差不多。”“教学生再多的东西,都比不上教予他们会学习、知感恩、担责任的素质。”在与我校第十二届师德十佳获得者、环境学院张雪英老师交谈的过程中,不难看出她爱生如子的个性。

用对孩子的爱关心爱护学生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进入大学的孩子都是成年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只有得到了老师的尊重,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

“在做用蚯蚓净化污泥的试验时,相关可参考的文献比较少、实验环境和设备也不够先进,加之,实验用的蚯蚓死了很多,我很是沮丧。”提及张老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张老师指导的第一届研究生,现就读中科院土壤所博士的杨玉婷娓娓道来,“张老师耐心地陪我调试设备,调配养殖土壤,指导我把握好整体节奏。”《环境微生物学》中涉及病毒、微生物遗传等内容,张老师于是设计了有关艾滋病病毒的结构、遗传代谢等特点的题目。“其实,我们都明白张老师就是为了不着痕迹地对我们进行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让我们懂得洁身自爱。”杨玉婷说。

为了增强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张老师还会邀请污水处理厂的一线工程师来到课堂,为同学们做水处理方面的微生物学知识讲座。只要学生有需求,张老师就尽量满足;只要学生有问题,张老师一定会努力解决。杨玉婷感慨地说,“一次在实验室做城市生活污泥的厌氧发酵时,数据不稳定,我便随口说了一句‘要是能到厂里做一下就好了’。”杨玉婷充满感情地回忆道,“张老师听到后,随即就自己开车带我去往南通一家公司实地观地观摩,一早出发,下午看完又赶回南京。”即将在高校工作的杨玉婷,也打算继续沿着硕导张老师给她定的“城市污泥厌氧发酵和资源化利用”研究方向继续研究下去。

科学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对于学生,张老师严中有爱、爱中有严,注重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张老师授课有激情,内容丰富,方式生动,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2018届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现于南京水务集团工作的陈国宏感慨地说:“正是在《环境微生物》课上汲取的知识,让我在求职笔试时底气充足,顺利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

张老师亲力亲为,一丝不苟的性格感染了一届又一届学子。2012届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现在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工作的丁利回忆说:“大三时,张老师指导我们开展《南京秦淮河水质调查》校级开放实验项目,她和我们小组一行5人,沿着南京城里的秦淮河,带着简易水质采样工具,骑了一整天自行车,从三汊河开始,走了定淮门、草场门、清凉门、集庆门、夫子庙、中华门、逸仙桥8个监测点,亲自示范水质采样,指导我们进行实验室分析,撰写报告。”

“大二上学期,报名参加大创项目后第一次与张老师见面时难免有一些紧张。心细如发的张老师敏锐地察觉了我的不安和彷徨,便和我从学习生活聊起,缓解我的压力,然后才徐徐切入正题。” 资科1602班陈中明同学介绍说。“张老师平时与我们讨论问题时平易近人,但在实验中却态度严肃,不允许我们投机取巧。记得有一次为了将标曲做到理想的结果,我们被‘逼’得整整做了五遍,这在无形中培养了我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陈中明的“水热碳化对提升污泥脱水性能并产生高性能活性炭的工艺优化”研究项目获国家立项。

严谨对待科研

一直以来,张雪英老师严谨治学、诲人不倦,努力将科学文化知识高效地传授给学生。平时上课时,她利用自己参与各级项目以及社会企业调研的机会,将收集来的各种图片、资料等,积极融入课堂教学,拓宽学生视野。

科学研究需要实事求是,做人也一样要脚踏实地。她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时,严格要求,杜绝弄虚作假。“全国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获得者”陆宇倩说:“张老师指导我们毕业论文时非常严格,要我们必须尊重异常数据,要反复验证其可能性。”第五届“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曾勇也表示,正是在张老师的教导下,自己才从学术上的懵懂少年成长为有一定认知的青年才干。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多年以后可能会过时,可能会被遗忘,但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是学生一生的财富,会让他们终生难忘。“如今全国上下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我要及时更新观念,变教育者、传授者为指导者、促进者、设计者、沟通者,爱护学生、尊重学生、重视理论实践联系,授人以‘渔’,为我们美丽中国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张雪英老师表示。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