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学生思考知识,也思考成长,她用兴趣架起学习的桥梁;启迪专业理论,更传授行业规范,她用素养浇灌成长的土壤;对待每一名学生,用尽每一份责任,她用关爱拓展成才的高度。她就是校第十三届师德十佳、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赵声萍老师。
点拨成长,把兴趣融进课堂
指导学生而不是拉着学生走,激励学生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学生而不给他们提供现成答案,17年以来,赵声萍老师在《建筑技术基础》《建筑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化工安全设计课程设计》《安全人机工程》《防火防爆课程设计》等课堂上,不断播种下“求知”的种子,指给学生正确的认识路线,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拨关键的知识点和解答学生心中的疑团。
“我记得《建筑技术基础》的第一节课是让我们画心目中的家,赵老师让我们随心所欲地画出自己的想法。”一开始,安全1701班彭亚桢只是觉得大三时赵老师上的这门专业课氛围很好,直到最后一节课,设计工厂建筑的大作业布置下来后,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赵老师的初衷不止是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还是希望我们能通过前后的作品对比,看到自己的成长,实在是太用心了。”
在兴趣启发中,收获连贯性深入学习的成就感,赵声萍一直把这种特别的启发式教学设计贯穿于一门课的始终,也贯穿在十多年的课堂中。赵声萍说:“提起他们的笔,不仅能帮助他们提起对课程的兴趣,更能帮助老师看到一名安全和消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基础,看到他们的梦想,这种方式也可以使我更好地认识到每一名学生的特点,有利于我进一步的教学设计和安排。”
在赵老师的引导下,“一场关于大三学生的现实与梦想”被建构起来,消防1701班秦嘉兴说他就是通过前后作品的对比,看到了自己的建筑学基础和自身的不足,也看到了专业课学习的作用、课程的意义,坚固了自己的信心,“努力变得可见,成长好像变得更加明显、具象。”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赵声萍是《学记》中启发式教学的忠实践行者,从灌输到汲取,“求知欲”激发了学生无限学习动力,从客体变成主人,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看到真实的成长。
点播知识,把素养融入人才培养
“最大的收获就是养成了规范意识。”上完赵老师的课,彭亚桢感到自己真正成为了一名安全专业的学生,不仅学会了通过建筑规范和安全规则,系统学会可建筑设计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一名安全专业准毕业生的责任与重担。
近年来,建筑行业、化工行业安全隐患事件让赵老师更加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安全规范教育和工程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在新工科、大安全的背景下,‘通专融合’的人才需求高涨,社会需要既能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的化学工程师,也需要有化工背景的安全工程师。”这也是赵声萍多来年,一直在做的事情——培养卓越的安全工程师。她把课堂作为前方战场,带领同学们培植安全规范与意识,夯实专业实践能力,把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作为大后方,深耕细作学院的安全专业建设和课堂改革研究。
今年6月份刚毕业的杨子昕,现在细数起赵老师给他们上过的《化工安全设计》课程设计,依然对消防隔堤高度设计缘由、消防水池蓄水量要求、储罐内物料燃爆特性等如数家珍,第一次课堂小组汇报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所有小组汇报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各不相同的设计题目,涉及到大量的相关规范、标准,但是无论哪个小组汇报的时候,赵老师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当我们小组汇报的时候,PPT上一张停留时间很短一页设计图纸也能被老师指出问题所在,老师发现我们的厂区消防通道忘记了预留出口,在我们汇报结束后当即指出。这让我对安全设计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今,在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读研的他,带着赵老师的嘱托与教诲走上了更加细致的科研学习和工作之中,“现在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利用一些燃料的剧烈燃烧作为推进动力,在实验过程中,剧烈的超音速燃烧会不可避免地带来系列实验操作的危险性,老师课上传递的这种安全至上的理念会让人更加懂得紧守安全防线的思维,同时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也让我在研究开展当中学会充分调研论证,切合实际。”
说到调研,赵声萍一直和“实践”为伴,为了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安全工程师,17年以来,她走访调研了无数家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代表,精心编制每届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日程,做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先后完成学院6轮培养计划的修订,多次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
点亮人生,把影响刻在学生心底
“我看着我的学生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怎么对他们好都觉得不够好的感觉。”每每谈及自己第一次当班主任时的感受,谈及对学生的关心与栽培,赵声萍总是觉得自己做得还差一点。
采访当日,已经毕业13年的龚同学再次回到学校办理相关文档,赵声萍第一时间把早上10点档空了出来,她说,这是她2003年带的第一批学生,也是印象最深的一名学生。早上11点了还在床上,对所有成绩、荣誉都无动于衷,赵声萍回忆起当时的龚同学,是大家心目中典型的“问题学生”,可是当学生自己已经放弃自己的时候,赵声萍从未想着要放弃,而是挤出空闲时间,与龚同学聊生活、聊人生,慢慢拉开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课后为他“开小灶”,事无巨细地指导他学习上的困惑。如今,在世界500企业工作的龚同学考上了复旦大学在职MBA,无不感激那段岁月的坚持:“如果没有赵老师,我想我的现在可能是另外一个模样吧。”
在赵声萍眼中,走向规范生产的只有一条道路,是安全,面对性格、爱好、成绩迥异的学生们,也有一个原则,叫做“以生为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也都有自己的闪亮光,而我要做的就是点亮他们。”
现就读于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姚舜是赵声萍曾经课上的学生,刚读完研一的他坦言:“我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爱好者,但是我就是想在科研上做点什么,刚好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赵老师。”原来,姚舜大三在申请美国高校的时候,还是糊里糊涂没有方向,赵声萍引导他从安全人机入手,与他共同开展项目研究,手把手教他如何做实验,如何写论文。“当我毕业设计以英文做展示的时候,当我第一次站在国际会议的讲台上做口头汇报的时候,那感觉真是太好了,真的很谢谢她!”如今再次提起那段经历,姚舜还是非常激动。
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