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新闻中心>> 南工人物>> 正文

[通讯]蒋伶:以培养德才兼备的职业城乡规划师为己任

时间:2020-09-18 来源: 作者:周伟 摄影: 编辑:赵蕾 上传: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凭着对城市规划教育工作的热爱,放弃了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规划师、董事的优厚待遇,毅然调入我校建筑学院工作;在调入我校之前,就曾获得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城市规划行业优秀工作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等诸多荣誉……这位政治上过硬、业务能力强的城乡规划专业学者,就是我校第十三届“师德十佳”、建筑学院的蒋伶教授。

教学:教授知识,更教会责任和担当

“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温和且有原则的人。”城规1701的马明说,蒋老师在带课讨论时,总是面带微笑,乐意倾听每个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见解”简单浅薄,“她总是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带着我们把原本浮于表面的见解深入剖析,培养我们良好的思维习惯。”

蒋伶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源于她对学术上不断探索求新的专业态度。“学生新颖的思想观念、好的读书见解以及遇到具有挑战的科研项目时,都会让她眼前一亮,转而热情真诚地与你探讨起来,就像一个热衷于自己喜爱的游戏的孩子。”马明回忆,蒋老师常说自己做过太多传统规划,她希望同学们能学习一些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她说作为一名规划工作者,要始终保持专业敏感度,保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态度,也寄希望我们能怀着不断学习的心,在规划行业走得更远。”

“蒋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大五期间给我们上的一门课:城市规划业务基础。”现就职于绍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城规0501学生彭俊回忆,“上课期间,蒋老师强调最多的就是‘规划师是城市发展的策划师,关系着每一位市民的工作生活,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与义务,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和谐发展。’这句话我印象深刻,工作之后一直将这句话牢记在心,将其作为职业生涯的座右铭。”

作为政府部门的规划师,彭俊牢记着蒋老师的教导,在工作中虚心听取各利益阶层的意见。“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很少有机会参与到规划中来,在规划过程中,我主动深入基层,弄清他们的利益诉求。以公平性为基本原则通过规划手段协调各方权益,切实维护公共利益。”彭俊说,规划中难免有些人为了自身利益,给他输送“糖衣炮弹”,请客、吃饭、送礼,“我都果断拒绝,始终保持一名规划师‘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和谐’的初心和使命。感谢恩师蒋老师的谆谆教诲,使我人生之舟行稳致远。”

实践:模拟实践,注重细节和专业素养培养

蒋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科上《城市总体规划》课时,蒋老师对每一组方案都提出针对性的修改完善建议,即使假题真做,也要求从规划实施的角度,模拟真实项目的环境,引导大家在各自方案基础上,细化方案,突出特色,而不是大而化之地做一个理想的方案。”2010级研究生孙海春回忆说。

带队实践的时候,蒋伶总是严谨认真,不放过任何一个潜在的纰漏。“有一回,我们做河西控详现状图的实地核实,她非常仔细地跟我核对现场踏勘以后每一块用地的细微改动,生怕我们错漏一处。”已经毕业工作多年的孙海春,至今记得毕业时蒋老师送给他们的临别赠言:“说实话,做实事,重实效!用自己的双手与智慧创造未来精彩美好的人生!”

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蒋老师非常耐心负责任。“我当时论文进度慢了。记得还在春节期间,蒋老师就多次打电话给我,催促我的写作进度,指导我的论文写作。”研究生毕业不久的陈伟说。

“写作毕业论文时,蒋老师与我交流多次,多得我已记不清次数了,我只记得从初稿到最终稿,蒋老师细细看过四稿以上。”陈伟回忆,目录提纲、框架思路、语言组织、标点符号等,所有内容蒋老师都一一作了修改提示。

“蒋老师还仔细地帮我‘过’了一遍毕业答辩的PPT,教我如何更好地组织语言。看到我的PPT好多页都是以‘根据……’开头后,蒋老师说通篇用同一个词汇,语言比较单调枯燥,可以用‘依据……’、‘结合……’等相近或更加贴近词义的词汇替代。”对蒋老师的耐心和细心,陈伟至今仍记忆犹新。

“蒋老师带同学们做鼓楼发展大纲、南京总规专题等项目的时候,有次好像发烧了,开会时间很长,大概从下午两点到晚上9点半吧,蒋老师还硬撑着病体亲自指导学生修改PPT,基本每页PPT上都有她备注的紫红色修改文字。尽管发烧症状在持续,但第二天下午她还是坚持来给同学们一页一页地讲解修改的原因和目的。”想起这件事,参与该项目的黄瑛老师感慨地唏嘘不已。

生活:毕业后,依旧是我们的导师

“学习工作之余,蒋老师还是个非常可爱的大姐姐呢!”孙海春说,每当已经工作的同学向她汇报生活、工作中取得的点滴进步时,她总会送上由衷的祝福,有时她会给你面对面的肯定,有时会从电话那头送来真诚的夸奖。“这位专业上带你乘风破浪,生活中令你如沐春风的大姐姐可是我们1003工作室的宝藏呢!”

“去年,我工作中遇到一些困惑,联系了蒋老师想找她聊聊,老师果断答应,很快就抽时间找我,那次聊了有半天时间,老师对我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以后项目上有任何问题随时可以找我沟通’。”孙海春回忆。

“我在2010年-2012年之间有幸成为蒋老师的研究生,我们的工作室在虹桥校区主楼的1003室,隔壁是其他老师的工作室,蒋老师总鼓励我们要多和其他工作室的学生、老师们交流,不要关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固步自封。”孙海春回忆说,“毕业以后,老师对我生活上的问题同样也很关心,有次私下聊天特地和我说,让我不要束缚在自己定的框框里,多给自己一些选择和机会,那次聊天让我很感动。”

对即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蒋老师也非常关心他们的个人职业发展。“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蒋老师组织过我和在读的师弟师妹们交流,除了专业技术方面的沟通,主要和即将毕业的师弟师妹交流了刚工作时积累的一些好的工作经验,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能减少他们初入职场的忐忑,少走一些弯路。”孙海春回忆。

蒋老师十分重视对学生做人做事的引导。“蒋老师总是教导我们,工作上要勤奋,做事要做在前面。”孙海春回忆,蒋老师对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年轻人多做一点事情或多受点挫折没什么,重要的是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

“蒋老师指导的在研和已毕业的硕士生微信群里,师生们也经常交流分享一些好的学术文献、最新的法律法规、优秀规划案例等。这不仅增进了师生以及学生间的感情,也促进了大家共同学习与进步。”孙海春说,很多毕业的学生也快速地成长为本单位的技术骨干,得到了用人单位对其专业能力与个人素养的充分肯定。

周伟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