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新闻中心>> 南工人物>> 正文

[通讯]谦谦君子温如玉 躬耕杏坛化春风 ———走近校第十三届师德十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朱云峰老师

时间:2020-11-11 来源: 作者:杨芳 摄影: 编辑:张好雨 上传: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你们看什么时候方便,大家开个会?”“你这个PPT版式很有美感,看来花了不少气力,如果我们的内容再加上最新的文献综述是不是会更完美些?”“来、来、来,别急!我们过一遍操作流程,看看哪个方面出现了失误?”……这种商量、问询、平等式的对话画风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朱云峰教授与学生交流沟通最惯常的方式。这位被学生誉为“最温和”“最尊重学生”的好老师,在获得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校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先进称号后,再次获得校第十三届师德十佳称号。

“教书不仅是传授现有的知识,还应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智识”

“到浙大来做什么?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作为浙江大学本硕博连读的毕业生,朱云峰一直记得母校老校长竺可桢先生这句振聋发聩、叩击灵魂的问话。2003年,朱云峰博士毕业后赴日本筑波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能源技术研究部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12月,受聘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学习不是死读书,而是要掌握学习能力,这是一种终生受益的本领。”谈及课堂教学,朱云峰这么认为。他在讲授专业选修课《新能源材料》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查文献、写课程论文,并做成PPT在全班汇报。“一人研读几份文献,全班人便可共享百十份文献,这既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充分地拓展了专业领域知识。”朱云峰要求学生阅读的文献必须更新到最新数据、最前沿的当下,有同学就“天马行空”地研读了月球上的新能源材料“氦3”。

“朱老师给我们讲课时,总会结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内容,并着重给我们普及新能源的发展态势和美好愿景。”曾就读材实验1601班的朱建平表示。“朱老师的课堂很丰富,能激发人的探究欲望。上了他的课,我对氢能这一清洁能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提及朱云峰的课堂,硕士研究生杨莉莉回忆道,“他讲授的《新能源材料》这门课是促使我加入氢能课题组的动因之一。”杨莉莉介绍朱老师的课堂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所教授的《材料科研导论》拓展了许多关于文献检索和数据检索的知识,十分有益于之后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得益于朱老师的指导,也得益于朱老师的这门课,我的毕业设计获得了校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

“大学所施的教育,不仅要传授现成的智识,还要重在培养学生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以期学者有自动求智和不断研究的能力。”从教16年来,朱云峰积极传承并践行竺可桢先生所倡导的精神,勤勤恳恳地耕耘在本科教学一线,除了研究生课程外,还主讲了三门本科生课程。在学生评教中,广受好评,多次获学校教学评价前25%教师的表彰,并先后获评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奔朗奖教金”等荣誉称号及奖项。

“他是温和儒雅的师长,更是令人称道的谦谦君子”

“朱老师就是一个温和、儒雅的绅士。”说起朱云峰老师,材博1901的孙小燕如此称赞道。“本科和读硕期间,我都曾选过朱老师的课,他讲课娓娓道来,课本知识若潺潺溪流慢慢浸入头脑。”

“朱老师是一个谦和的人,从不会用师道尊严来要求我们,每次他都像朋友一样和我们进行沟通交流。”杨莉莉表示。不管是帮同学修改论文,还是面谈研究进展及难点,朱老师从不会指定一个时间让学生来接受,而是再三地问询同学,双方商量出一个比较合适的时间。

“朱老师对工作对事情追求完美,但对我们却爱护有加,从没见过他发脾气。”博士研究生刘江川介绍说。她记得课题组一同学在多次指导后,仍因操作失误而使电炉损坏,朱老师没有责备同学而是安慰了他,并亲自修好了炉子。她记得朱老师每次出差归来带给同学们的当地小吃。她更记得第一篇论文的“诞生”,朱老师帮她改了七八遍,大到创新点的表达,小到语句、标点的调整。第一篇论文“面世”后,刘江川厚积薄发,先后发表了6篇SCI文章。作为优秀毕业研究生和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刘江川硕士毕业时一度想着成家立业,报考事业单位也进入了面试。朱云峰知道后,从多个方面给她作了分析,认为相较于事业单位稳定的工作,她更适合进一步地做科研。后来,刘江川经过权衡,听取了朱老师的建议,选择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作为老师,朱云峰始终聚焦于学生的成长和能力的提升,他是学生的良师,也是学生的益友,更像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向牌导引着学生的成长。“在我支教期间,朱老师耐心地指点我、细心地叮嘱我,暖心地宽慰我,让人很感动。”杨莉莉本科毕业成功保研后,选择了暂停学业一年,参加研究生支教团前往西部义务支教。走之前,她惴惴不安地用一条短信,向朱老师表达了选择他作为导师,参加氢能源课题组的愿望。朱云峰收到短信后,第一时间联系了她,肯定了她“用一年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的奉献行为,并向她传授了带学生及提升课堂授课效率的“秘笈”。朱老师告诉她,作为老师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朱老师还告诉她,作为老师除了传授课堂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朱云峰总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给予他们分类指导和针对性的建议。朱老师认为刘虎同学处事灵活,长于沟通交流,于是有意识地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和企业谈合作项目等对外工作时都带着他,给他分配的课题也偏向于实践应用。“在校期间的经历对我现在的工作大有裨益,非常感谢朱老师对我的培养和锻炼。”毕业后,在材料领域一公司从事管理工作的刘虎在多个场合说道。

多年来,朱云峰先后指导和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30名,所指导学生多次获国家奖学金、校综合奖学金,并获校优秀学位论文及优秀毕业生等称号。其中,指导的博士研究生马仲亮在2018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学术大会上获优秀论文奖,指导的硕士生刘江川在2019年中国材料大会上获优秀墙报奖,指导的唐沁珂等5人在校第十四届本科生科技论坛中获特等奖等。

“他是导师是榜样,更是我努力想成为的人”

“所遇之人情所受之恩情此生难忘,必成为我一生受用的财富,且这种财富永远无法被定量分析……”2019年,破格提拔为副教授,并获聘硕士生导师的张纪光老师在他博士论文致谢中不吝重墨对朱老师表达了谢意。张纪光从我校材料化学专业本科毕业后,进入朱云峰教授课题组攻读硕士学位,在朱老师的指导下深深地喜欢上了科学研究。

“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基于强烈的感情共鸣,张纪光很喜欢梅贻琦先生的这句话。他认为朱云峰老师就是条前导的“大鱼”,他乐意随之从游。2013年,张纪光硕士毕业后,选择继续跟随朱老师攻读博士学位。三年后,张纪光的学术成果已经达到博士毕业要求,但他主动申请延期一年来完成博士课题中新发现的一个现象。在这一年里,朱云峰老师同他一起熬过了许多不眠之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量的实验,他们如愿完成了该课题的相关研究并将成果发表于材料领域顶级期刊《先进材料》上。博士毕业荣获2017届研究生优秀论文校长特别奖的张纪光选择了留校任教。

“文化是一种濡染,也是一种传承,我觉得我们都不知不觉在成为老师那样的人。”张纪光笑着说。他表示他现在对学生也是鼓励式教育、引导式教育。他仍记得读博期间腿受伤行动不便、实验进展不顺导致情绪低落时,朱老师不仅隔天与他电话交流,还来寝室来看望他,用春风化雨般的疏导化解了他的沮丧。他还记得是朱老师陪着他一遍遍地重复实验,对供应参数、PH值和温度等相关数值进行逐一排查,找寻实验失败原因,并在各种方法失败后,通过更换材料、优化工艺流程等进一步实验,直到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高温合成炉热电耦位置偏差所致,真相大白后,实验得以柳暗花明又一村。他记得朱老师对做研究所需资料细节上的“苛求”:一次需要将纤维状金属氢化物的型貌拍下来,可是实验室没有清晰度高的相机,于是他便请来爱好摄影、拥有高像素单反相机的妻子前来支援。“对科学研究的数据来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对实验安全问题也来不得一丝一毫的懈怠。”朱云峰时常强调。他治下的实验室,除了严格执行学校安全实验规范外,课题组还实施实验设备专人负责制,大到储氢性能测试设备,小到烘箱、气瓶,每天下班前都有专人进行逐一检查,确保安全无虞后,再在记录本上打勾离开。

除了教书育人,朱云峰老师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一直奋力前行,成果颇丰。近年来,朱云峰承担和参与承担国家、省部级及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并先后入选2012年度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以及2018年江苏省第十五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氢能作为一种典型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来源广泛、热值高和燃烧产物清洁无污染的优点。”目前,朱云峰主持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从事储氢材料制备及其在镍-金属氢化物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中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研究工作。“能研发出安全稳定的高性能固态储氢材料,并将其应用到氢能的储存和运输中去,为环境友好、为绿水青山做出些许贡献,是我和我的团队正努力做的一件大事。”

杨芳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