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工大已经求学十年了,从本科毕业跨专业考研、攻读博士,到美国访学、留校做博士后,刘老师都是我人生的导师和指路人。”对于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师资博士后朱森强来说,刘睿老师就像夜空中北斗星一样,在黑暗中照亮他前行的路。
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点燃学生热情与内驱力
“第一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范特霍夫、苯环结构的提出者凯库勒,两位伟大的化学家在求学过程中,涉猎科学领域都比较广泛。范特霍夫花了很多时间学习数学与物理。而凯库勒最初的专业是建筑,后来通过李比希的化学讲座爱上了化学。”在笃行楼实验教室里,“有机化学实验”课上刘睿正在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全1802班学生授课,“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类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更有成效。然而,为什么近代科学的蓬勃发展却没有出现在中国?”在讲授有机化学最基础的烃的部分,他用榜样力量鼓励学生摒弃“实用主义”,提高科学素养;启发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刘老师的既生动活泼又深入浅出,他会通过某个问题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深究。”提及刘老师的课堂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1802班吉润来表示,课堂贯通古今中外,能抓住学生注意力。
然而,这堂课并非即兴而来,而是刘睿和教学团队对课程思政背景下有机化学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经过精心设计、有效论证,才有了上面的一幕。
“面对00后大学生,只重视专业讲授、轻思想教育的课堂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理工科专业课程不仅要灌输专业知识,更要点燃他们的热情与内驱力!”刘睿说,在他的教学中,激发学生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内涵是关键。因此,刘睿和团队立足化学史,链入学科发展,融入人文思考,同时结合化学热点问题分析,提升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思政内涵。
“上刘老师的有机化学实验课总是收获满满,他总能将枯燥的化学反应和实验操作与国家时事、家国情怀等内容结合在一起讲给我们,不但学到了知识,还明白了很多道理。”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1802班吉润来说。
正因如此,教学团队承担的“有机化学”课程获评江苏高校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培育课程、校一流课程、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相关研究成果获江苏省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课程思政)三等奖,并在《化学教育》《大学化学》《高等教育研究学报》等期刊上发表。
构建学科实践创新竞赛体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在学生培养上,刘睿坚持有教无类、科教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学校致力于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因此,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刘睿说道。
将科创竞赛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刘睿在带学生上总结凝练出以科研实践能力提升为培养导向,以实验技能大赛为抓手,提升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模式。
应用化学博士生苏欢就是这一理念的受益者之一。他自言刚考上研究生的时候在组里资质平平,但他热情开朗、善于表达、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被刘睿注意到。“当时硕士和博士积极参加学生工作和科创竞赛的人不多,但刘老师一直鼓励我、引导我,参加研究生会活动和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从研一参加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获校三等奖开始,苏欢深耕有机光功能材料方向,产学研同向同行,发表SCI论文6篇,获得省级创新创业大赛奖项10余项。5年来,苏欢先后担任学院研究生会主席、班长及本科生兼职辅导员,多次获特等学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校三好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团员等荣誉。各项素质均衡发展,2021年获选第六届校十大杰出青年学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践和学科竞赛可以有效倒逼基础化学理论学习的推进。”刘睿解释,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是根据每位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他们参与不同的科研项目。通过化学学院所构建的“院——校——省”三级化学学科实践创新竞赛体系,以此为抓手,培养并鼓励学生学有所用,使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素养显著提升。
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让其成为学生进步的起点
“专业知识有深度,培养学生有广度,育人有温度。”,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团委副书记黄诚博士说出了刘睿老师团队中青年教师和学生们的真切感受。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走上工作岗位,刘睿都是他人生中的导师和指路人。
“那时候刚归国任教的刘睿老师采用了全英文板书授课,特别注重教学设计和课堂反馈,力求在教学难易程度和学生接受程度之间取得平衡,教学改革和创新呼之欲出”。2012年,刚刚读大一的朱森强被刘老师独具特色的课堂深深吸引。对此,刘睿也有自己的看法:“打铁还要自身硬,让学生喜欢上课,不能只有感情投入,教师自身过硬的基本功更为重要。”多年来,刘睿积极参加各类授课竞赛,打磨自己教学技能,十余项省级、校级教学竞赛、教学创新奖项见证了刘睿在教学路上不断求索前行。
始终将学生放在首位,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无私付出帮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开花结果,培养出了一批批有担当、有朝气、有家国情怀的新世纪化学化工人才是刘睿十年如一日工作的荣耀勋章。 “师生关系是一个世代相传和双向奔赴的机缘。因此,在温暖的太阳和刺骨的北风式教育模式中,我选择前者,尽力给学生温暖、尊重和关怀。” 对于师生的传承,刘睿有着自己独特的经历与理解,他从《伊索寓言》中太阳与北风的故事的引申开来,认为作为老师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让学生心悦诚服、自发自觉地学习成长。“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身的闪光点,而老师的责任就是发掘它,并让它成为学生进步的起点”。(丁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