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学生思考和联想,他将想象力的种子种在学生脑海,掀起一场场酣畅淋漓的头脑风暴;引导学生做有意义的科研,他把创造力的种子埋在学生心中,推动一次次成功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他浇灌战斗力的种子,和学生一起实践、成长。他就是校第十四届“师德十佳”、先进材料研究院霍峰蔚教授。
把“想象力”带进实验
他教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霍老师总是能冒出很多奇思妙想”,在霍峰蔚老师指导学生做科研的过程中,学生们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先进材料研究院张伟娜老师读博时的导师就是霍老师,从师生到同事,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张伟娜印象中的霍老师还是那个从不间断思考的霍老师。“感觉霍老师一个人就可以撑起一场‘头脑风暴’,每次和学生讨论课题的时候,他都能从已有的课题思路中生发新的创意。”
在课题组每周一次的大组会上,同学们总能在严肃紧张的汇报中,得到霍老师的点拨和启发。在讨论微纳反应器问题时,同学们一会儿“驰骋”于草原和牧场,惊叹于霍老师引出的“牛吃草”现象:牛可以产出牛奶,牛的内部像一个微纳反应工厂,将廉价的草转变成高价值的牛奶;一会儿又被“带到”城市楼宇之间,折服于霍老师抛出的设想:城市之间的建筑就像一个个微纳反应器,建筑之间互相交流合作,积极稳妥地推进,才使这个城市有序,如果在反应的设计过程中,能够巧妙地操作成千个反应,同时保证反应间的有序协作,那将会发生什么?在一次次的反问中,同学们也被带入了更广阔的科研天地。
博士二年级的朱靖宇大二时就走进了霍老师的实验室,跟着霍老师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基于皮革的可穿戴超级电容器。考研成功后,他毅然选择霍峰蔚为导师,继续从事柔性传感方面的研究。“从柔性材料到柔性储能,再到柔性传感,在霍老师的引导下,我全面接触了这一闭环的过程,研究思路也变得更加开阔了。”朱靖宇说,霍老师不仅提高了他的科研能力,更多时候还在细节上给予他联想和启发。两年前,朱靖宇在做触觉传感器时,深感苦恼:“传感器串联得越多,干扰性越大,于是我就想试着突破单个传感器的限制。”这时,霍老师给他抛出一个设想:“人体神经中,受体和神经都能用一根线串联,并高效运作,传感器是不是也可以以此类推?”后来,朱靖宇经过调研发现,确实有人这么做了,他也沿着这个思路,大大推进了实验的进展。
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地理环境,注入合适的催化剂,促使石油的生成?人工降雨中纳米材料能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霍老师经常教导学生:“有些实验你可以不做,但是你要始终开发思想、保持好奇心。”为此,他组织与国内一流高校比如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展开联合组会,让大家在不同的科研文化交流中启迪创新思维。不停思考的同学们也不断给霍老师带来惊喜——江苏省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校博士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校研究生论坛第一名……
把“创造力”请进课题
他教学生做有意义的科研
过去的十年中,霍峰蔚一直深耕于复合材料的研究,通过结合不同材料的优势开发材料的新功能,在功能化MOFs复合材料、NPs/MOFs催化体系以及功能化MOFs薄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创新性研究成果。近年来,面对前沿科技领域,面向社会发展需要,始终怀着好奇心的霍峰蔚又开始在基于皮革的柔性电子(鞣智电子)领域摸索前进。
“一方面,我本身就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领域的交叉也有利于科研的推进;另一方面,我总是在想,怎么拓展自己的科研,以更广泛地满足社会需要。柔性技术在信息、能源、医疗、国防等领域都有广泛的需求。社会需要,我们就得去研究。”2014年,霍老师辞去新加坡南洋理工的教职,加盟南工大先进材料研究院。在柔性电子研究中,他从动物皮肤中获得启发,创造性地将皮革应用到穿戴设备中,将皮革与多样性、功能化的纳米材料相结合,重新赋予皮革感应能力,提出了鞣智电子的概念。经拓展研究,基于皮革的柔性电子–鞣智电子穿戴设备已在肌电、脉搏、心电等监测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并在汽车智能方向盘、长时健康电极等方面展现潜在的应用价值。
“创新点是什么?”“与其他工作的不同之处何在?”“沿着这个方向未来还可以做什么?”在课题组的大组会上,霍老师的“拷问”总在同学们的耳畔回响。朱靖宇坦言,刚刚读研时,他感到很有压力,汇报研究之前,他总会在内心反复演练该如何回答这几个问题,而今,他却直呼这样的灵魂拷问“很有意思,很有意义”。他说:“一开始是霍老师‘拷问’我们,现在是我们‘拷问’自己,经过几年的训练,我们发现,原来枯燥的实验也可以变得更有目的性、方向性和创造性,我们也渐渐懂得怎么在科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成长的方向。”
“科学的创造需要灵感,可以在交叉和联系中实现,科研工作应该是创造性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探索未来。”不断结合现实需要,不惧探索新的方向,霍峰蔚的创造性工作正在为健康监测领域的问题带来新的解决方案,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注入新动力。
把“战斗力”推向未来
他教会学生埋首的姿态
“你只要认认真真地把每件事做好,其他的都会顺其自然地到来。”这是先进材料研究院博士三年级潘婷同学刚读硕士时,霍老师勉励她时说的话,她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备忘录上。实际上,这句话已经深深刻在她的心里,并成为她科研路上最真实的写照,也成为她科研道路上的一颗“定心丸”。
硕士二年级时,经过两年的实验,潘婷做的第一个研究课题的实验部分已经全部完成。就在她准备写文章的那天,她突然发现国际著名期刊JACS上线了一篇相似度90%以上的科研成果。如晴天霹雳,潘婷遇到了很多科研工作者都会遇到的问题——与成果“撞车”。“我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白做了’!”面对科研路上的第一次挫折,潘婷好几天都没有缓过神来,一度想要放弃。这时,霍老师看出了潘婷的心思,便安慰她:“你想想看,你的点子都可以上JACS了!你已经非常棒了!”待潘婷有所回神后,霍老师继续鼓励道:“有些事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你保持先前的状态,继续做下去,一定会有收获。”听完霍老师的话,潘婷觉得情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槽糕,又立马信心百倍地转向别的研究课题中。
同年下半年,潘婷受邀在国际顶级会议——美国化学会会议中做口头报告,出发前,得知潘婷特别担心自己的英文,霍老师及时给予她鼓励:“你英文讲得很棒,而且又是最了解自己研究内容的人,你具备这个能力!”带着霍老师的鼓励,潘婷第一次在美国奥兰多国际会议中心的会场上做了20分钟的报告,结束后还收到了两张来自国际知名高校学者的名片。回想起刚进组那会儿,霍老师要求组会全程英文汇报时大家表现出的不解和郁闷,潘婷感慨道:“终于理解了霍老师的良苦用心。”
在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时,霍峰蔚特别注重对学生能动性和自信心的培养,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科研是个长线作战的过程,你只要认认真真地把每件事做好,其他的都会顺其自然地到来。不止于当下,心向未来,有热情地坐在“冷板凳”上,霍峰蔚和他的学生们正乐在其中。
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