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新闻中心>> 南工人物>> 正文

[通讯]教予独立 伴以前行 ——记校“第十四届师德十佳”、土木工程学院李鸿晶教授

时间:2021-12-02 来源: 作者:周伟 摄影: 编辑:杨筱奕 上传: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在教学中先后引入工程抗震“三字经”和“千字文”等,他让同学快速掌握相关要点;为了提升课堂授课质量,他不断引入创新元素进行教改;从教20年,他始终坚持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日前,他又获得了校第十四届“师德十佳”称号。这位教学、科研成绩突出,对学生严而有爱的老师,就是我校第十四届师德十佳、土木工程学院李鸿晶教授。

创新教学方式,他授学生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李鸿晶老师一直坚持的教学理念。《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这门课涵盖内容丰富,要求与相关知识相结合进行学习。课上,李老师经常对学生说,要加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并以逻辑推理为核心,领悟、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同时加强与前期学习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结构力学》《工程地质》等课程中相关知识点的联系,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结构工程专业2015级博士王竞雄回忆道,李老师围绕该知识点进行了详细剖析,让同学们领悟到“刚度”的定义实质上是由虎克定律引申出来的,他说:“《结构力学》课上,李老师问大家质量的含义是什么,大多数人都回答‘质量是表示物质的数量’,李老师提醒同学们再想想牛顿第二定律,指出质量还是使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所需要施加的力的大小。”在李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都学会了举一反三。

“当某一个知识点不太好用文字说明时,李老师会用一些小工具甚至自身肢体来表示,我们都沉浸在这种很轻松的氛围里,枯燥复杂的难题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解决。”土木1801班江新帅说,在“讲地震反应谱”时,李老师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直接用手用力地捶桌子,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地震时的状态,“李老师还就地取材,让我们看到结构因为地震作用而发生倒塌的样子。我们被这模拟地震的声音‘震’到了好几次,也深刻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点。”

除此之外,李鸿晶老师还不断引入元素,坚持教改,每年授课前,他都会对教学课件进行更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李老师的课堂上,他还会用《三字经》《千字文》的方式来表述工程抗震知识体系,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也更易消化吸收深奥的知识点。李老师还利用Excel工具来计算结构动力特性,同学们普遍感觉既新颖有趣,又深入人心。”土木1802班王雨铮回忆说,2019年,李老师开始进行“基于雨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把同学们的手机转变为学习工具,实时掌握学生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情况,并通过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

引导独立思考,他不给学生“偷懒”的机会

“李老师很注重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总是告诫我们不要人云亦云,要学会独立思考。”硕士毕业生施溪溪回忆,每期的课题组会议上,李老师都会让每位同学轮流上台作报告、台下的每位听众都必须提问,“李老师认为,这样可以促进我们多思考,锻炼我们的思维方式,提高我们的科研能力。”

这一点大一学生殷捷深表赞同。“有一次,我们向老师询问近期课题上遇到的问题,老师看了我们的问题,非但没有给我们进行解答,反而很严肃地批评了我们。”殷捷说,李老师认为同学们遇到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勤加思考、查阅资料解决,这完全在大家的能力范围之内,“如果对问题没有自己的摸索过程,以后要想在这个领域探求出新东西也就更难了。”

有些刚上大一的同学对土木专业认知不足,觉得这个专业又累又苦,前景黯淡。李老师总是结合自己的科研和实践经验,给同学们现身说法。“平时在上专业课时,李老师会和我们讲解土木未来的发展方向,让我们对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殷捷说。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李老师被抽调加入国家地震现场工作队专家组,参加地震应急工作。回到学校后,他开展了一系列地震灾害专业讲座,致力于将这些实际震害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和提炼,融入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剖析一些因人为失误而导致的工程失败案例,以及震后应急救灾事迹和恢复重建取得的伟大成就,李老师帮助学生增强专业敬畏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工作至今,李老师已影响一批学生坚定地走上治学之路,其中一位学生32岁就评为教授、博导,成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关心日常生活,他成了学生的“大家长”

李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科研要求非常严格,对学生的关心也很细致入微。他十分重视学生的科研输出,严格把控每一个细节。上课时,李老师时刻关注着学生的状态。“比如带研究生的时候,如果是外校考进来的学生,他会在课间询问学生是否能适应新的授课方式,过段时间还会问我们能否跟得上上课节奏,如果发现我们比较吃力,他就会舒缓我们的压力,引导我们去查阅相关的参考书,让我们回去好好琢磨。”施溪溪说。

多年来,李老师的课题组一直保持着每周开一次茶话会的习惯。茶话会上,大家坐在一起畅谈,谈谈生活上的困难和学习上的困惑。“有一次李老师问一位博士生,一个月生活费是多少,博士生大概说了一个数字——900元,李老师想了想,感觉有点少。后来,他开始在学校补助的基础上给这位博士生多补助1000元。”施溪溪回忆道,每次畅聊完,大家还会去爬山、骑行、打篮球、打羽毛球、漫步湿地公园等。

生活上,李老师关心同学,就像同学们的大家长一样。“有一次一位博士生打球导致软组织受伤,由于当时科研压力较重,这位博士生很是焦虑。李老师就宽慰他,让他切勿着急,先把手养好再说,他常说,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土研1803班赵少康回忆道,李老师有一个规矩立了很多年,就是每逢节假日,学生离校和返校均需向他报告,他要确保知道所有人的踪迹。疫情期间,他更是对课题组同学们千叮咛万嘱咐,叫大家注重防护,减少外出。

“疫情期间,有一次端午节当天,鉴于在校的同学不能出校,李老师那天一早便去超市买了粽子等许多食物,把我们都叫到了学府苑,给我们过了一个不一样的端午节。”赵少康说道。

有一次,李老师偶然了解到,班上吴同学的奶奶因为心脏问题要做心脏支架,吴同学很担心,李老师便在下课时间找到了他并安慰道:“现在的医疗科技已经非常先进,医生肯定有相当把握才会进行手术。”然后李老师还询问了奶奶的一些基本情况,进一步安慰他,帮他缓解情绪。

殷捷回忆:“我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大一本科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还非常欠缺,可以说是个标准的‘专业小白’。当我有问题去求教李老师时,他从来没有拒绝过我,并鼓励我去参加各类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活动,后来还细致入微地解答我们在比赛中遇到的各类专业问题。”周伟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