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亿元培训资金,多个部门全力投入。近年来,国家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培训项目的覆盖面一年比一年广。然而,很多地方的农民对这样的“免费培训”并不买账,原因是培训了不一定能找到工作。还有一些地方,培训并不是为了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难题,而是政府部门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农民不买账,主要原因是培训专业的设计与市场脱节,学了并不能就业上岗。就像让三四十岁的农民工学电脑,一方面他们根本没机会接触这样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以他们的知识结构也很难学得会。
看起来,各个政府部门都在热热闹闹地搞培训,但农民工的“厌学”心理却比较重。有的农民工直接问:“培训了是不是就能找到工作?”“我已经培训过了,还是找不到工作,培训有什么用啊?”
金融危机后,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他们最大的意愿就是尽快找到新工作。而农民工培训这一项国家的“民生工程”,其初衷就是帮助农民工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劳动技能,促进农民工就业。但事实上,一些地方的农民工培训流于形式,效果并不理想。
首先,政府多头培训,农民工眼花缭乱。从中央到地方,有十来个部门参与培训,每个部门在总结汇报时,都表示自己培训了多少农民工。但是,真正就业了多少,真正学到一技之长的又有多少,很难有一个确切的数字。而且,每个部门都说自己在搞农民工培训,农民究竟应该去学那个部门分管的培训课程,很多人其实并不清楚。
其次,由于多头管理,造成培训资源浪费,补贴标较低,培训的效果差强人意。“每个部门都分到了一些中央资金,但平均到地方,补贴专业最高的人均800元,最低的人均300元左右。”接受记者采访的政府工作人员坦言,这么少的资金要求培训一个月,可以说是捉襟见肘,培训机构要考虑成本,肯定是能省就省。“简单点的专业学员还能学个差不多,难的专业估计就学个一知半解。”
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一个恶性循环:培训效果不理想,再加上就业机会少,农民工觉得学了白学,更加不愿意参与培训。“如果在一段时间里一个人都招不到,政府部门又要完成任务,有的时候就得采用一些行政手段。”在采访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说,到时不管老的、少的都叫来参加培训,这样的培训其实就是为了政府的考核任务,是流于形式的。
要让农民工培训有“含金量”,一方面培训资源急需整合。因为历来“九龙治水”都是各自为政,权责分不清楚。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转变观念,让市场来主导培训,市场需要什么,就让培训机构设立什么专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什么专业投入少,培训机构设立什么专业;培训机构报什么专业,主管部门批什么专业。农民工培训的需求,应该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
在采访过程中,不少政府工作者都表示现在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这除了上述一些原因外,与政府宣传不到位也有很大关系。
我们采访组在一些农民工输出较多的区县采访时发现,很多村民并不了解国家有关农民工培训的相关政策,对他们来说,村委会组织的时候就去参与一下,至于为什么要参加培训,培训完有什么效果,农民也很盲目。有村民这样告诉记者,“村里让去就去参加一下,而且我事先和学校也说好了,不能保证天天去,家里有事的时候就不去。”甚至有的学校去招生,说是“免费培训”,很多农民都表示不相信,“现在哪里有不收钱的培训,别学到一半又叫我们交钱!”可见,让农民了解培训,了解国家政策,也是很关键的事情。
当前,农民工就业压力大,农民工培训作为国家的惠农政策,在如今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更应该让其发挥真正的效应。把分散的资源整合到一起,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让培训内容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让农民了解政策参与培训。最终的目的,是让这一项“民生工程”形成最大的合力,发挥应有的效果。